被小孩扇了一巴掌(孩子被打一巴掌怎么解決)
上上周,我和噗噗去商場,在商場外面有商家做活動,送了噗噗一把小扇子和一個有亮片的氣球。接著我們就直奔餐飲區,準備買點喝的東西。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就在我研究該點什么的時候,我感覺旁邊有點動靜。低頭一看,就看到一個一歲多的小姑娘,在搶噗噗手里的扇子。噗噗肯定不給,我正要說話,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那個小姑娘啪地打了噗噗一巴掌。
這是噗噗人生中第一次被人打臉。以前最多就是被推,被捶一下身體。我本能地嚇止了一聲,那個小姑娘抬頭看著我,非常平靜。我蹲下來,噗噗愣了一兩秒,哇地哭了,摟著我。我就開始給她做情緒疏導,還原場景等等。
然后回過頭去,跟小姑娘說,“不可以打人,小朋友,小扇子是她的,你不可以搶,更不能看她不給就打人。”這時,她媽媽排在前面點單才回身出來,把小姑娘拉過去,說了兩句:“不能打人,聽到沒有?你過來,站到這里來。”
我也顧不上別人,就一直在安撫噗噗。因為我蹲下來抱著噗噗,所以我和小姑娘的視線就很接近。她背靠著柜臺,看著我們,眼神里終于出現了一點點不安。
噗噗還是特別傷心,我覺得她需要知道,對方做得不對。我看著小姑娘說:“小朋友,不可以打人,你看因為你剛剛的行為,現在她多傷心。”
她媽媽大概終于點完單,就把她拉到一邊,說:“下次不能打人。”我看到噗噗還是那么傷心,顯然如果對方有所表示,對噗噗恢復情緒是有幫助的。我就跟她說:“我們孩子從來沒有被打過,她現在非常傷心和震驚。你蹲下來,好好和她說說。”我的意思是,讓她對孩子說,對不起,小朋友,她不應該打你。
她彎下腰,拉著小姑娘對著小姑娘說,“說對不起,不能打人,你怎么打人呢?……”我一看她這種表現,就抱著噗噗點了單,站到旁邊等。
這個媽媽很年輕,大概二十歲出頭,身高在一米七左右,有點壯壯的,長得還比較漂亮。但是感覺有氣無力、死氣沉沉地,不止是對待這件事,而是她整個人的狀態。
她不像是有些家長,孩子打人以后,自己覺得占了便宜不吃虧,就在那和稀泥。她顯然不是,她是真的話少。我們在等待的過程中,她沒有和她家孩子說一句話,就是沉默地木木地站著。就在拿到飲料后,說了句“走了”。
如果她態度好的話,我本來打算跟她說,他們家孩子這種情況,應該怎么處理,她可以日常少受點罪。她的表現,顯然,可能要在痛苦里繼續呆著了。
后來,噗噗一邊吃著冰激凌,我們倆坐在長凳上。一邊把整個場景又給她還原了一遍。顯然,她的情緒已經恢復了。然后就又開心地和旁邊商場里的小朋友玩了起來。
后續影響
我這段時間觀察,應該也沒有留下太多影響。因為她再也沒有提過這件事,和小朋友們交往也沒有受到影響,比方對其他小朋友有攻擊性。當天晚上睡前,我又和她提起這件事,準備再情緒梳理一次。
沒想到,她很平靜地說:“小朋友做得不對,小朋友不應該打人,打人是錯的行為。下次有小朋友這么做,我要大聲告訴他:停下,你不能打人。如果他還想這么做,我就推開他,跑走,不理他。媽媽也可以讓他不要打人,老師也可以。”
我聽了,覺得已經沒有必要再梳理了。就拍了拍她的頭發,說她說的很對。就開始了讀書。
這也是我為什么沒有第一時間寫這件事的原因。因為時間太近,一是我自己情緒就有點受影響,肯定容易寫出過激的文字。二是,也看不到這件事的后果,和這種處理方式的效果。
當然,打人問題,其實分很多情況,應該可以寫好幾篇。我們今天就先來談第一個打人問題,如果你家孩子被打了怎么辦?
父母自己的情緒
如果說,孩子被打以后,一點情緒都沒有,那是不可能的。只是,我自己在打人問題上,給別人咨詢過太多次。所以,我也早就清晰完整地思考過這類問題,無論從打人方還是被打方。
所以,我知道,在這種情況下,最重要的是:被打孩子的情緒安撫。其他所有的一切都比不上孩子此刻的痛苦重要。這一點,我在丟東西的文章里,也寫到過,點擊這里:丟東西┃孩子丟東西了以后 也在孩子間的公平與理想里寫過,點擊這里:孩子間的公平與理想
可能好多人,看了我上面的反應,覺得有點窩囊,怎么也得回擊回去,起碼理論理論。
我都沒有。
我之所以和小姑娘說那些話,叫住她媽媽想讓她媽媽道歉,我的出發點只有一個:噗噗當時需要聽到那些話,需要知道“對方也知道小朋友做錯了,小朋友做得不對。”問題不在于噗噗,噗噗沒有做錯。
僅此而已。
所以,基于這個出發點,雖然我也生氣,但是更多地是嚴肅。我嚴肅平靜地表達了我的要求,當然,對方沒有做到,那也不在我的控制范圍內。
因為多年和人深層次地接觸,以及我自己本身就具有的敏銳和敏感,我很快地選擇了不和對方糾纏,因為不可能出現我想要的結果。她沒有這個能力做到。
而且,說實話,對方怎么做,我也不在意。因為最終影響噗噗情緒的,影響噗噗對這件事認知的,是我的態度,我的看法。而不是對方。
我想,我花了這么多錢,這么多時間,這么多精力,學的這么多東西,其中很重要一點,不就是為了讓我自己在特殊情況下保持冷靜和判斷力的嗎?
但是我還是很生氣呀!噗噗平靜下來后,我終于有時間回顧我自己的感受了。雖然不能公開寫出來,但是我還是在心里默默說了難聽話,雖然只有一句。
而且,我知道,即使沒有我,對方也生活在地獄里,我又何必多此一舉,自己勞心勞力呢?希望這句話,可以幫助到很多孩子被打后,憤憤不平,對方家長毫不作為,真想舉起拳頭打回去的家長。
你的態度,你的想法,你的認知,才是決定孩子怎么看待這件事的關鍵,而不是對方的態度。希望大家能深刻理解這句話。
如何安撫
安撫當然是老方法,表達情緒,場景還原,我們沒有用到游戲。因為噗噗從小就是這么處理情緒的,對于她來講,這也只是很小的一件情緒,還不需要動用游戲法。
所以,有時候,孩子的情緒,還是要看孩子自己的反應,而不是我們成年人的角度。這件事,在我看來,是很嚴重的,哈哈,我想每個父母都能理解這種情緒。
但是孩子不覺得,那對于她來說,可能遠沒有滑滑梯不敢滑下來帶給她的情緒波動大。但是在我們看來,滑滑梯有什么好害怕,好有情緒的。
所以,你看,這就是我們和孩子之間認知的錯位。因為,畢竟,我們和孩子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具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也非常正常。我們只是要時刻觀察孩子的反應,尊重他對事物的理解。
1.表達感受:“你很生氣,也很震驚,也很傷心,因為你剛剛自己拿著小扇子,沒有給她,小朋友就突然打了你。”
2.還原場景:也就是將整個過程用客觀的語言,向孩子描述一遍,讓孩子知道,剛剛發生了什么事。因為這種突然襲擊,一般我們都不能立即消化,更不要說孩子了。
“剛剛噗噗自己拿著小扇子,小朋友看到了,就想要,過來噗噗手里拽。噗噗沒有給,小朋友就伸手過來打了一巴掌。她出手太快了,噗噗都沒有反應過來,媽媽也沒有反應過來。噗噗覺得很委屈,就很傷心地哭了。因為我好好站著,怎么就有人突然過來打我一巴掌呢?我覺得很不可思議。”
3.給事件定性:“小朋友不應該這么做,打人是不對的,這種行為是錯誤的。噗噗沒有做錯任何事,你有權利維護你自己的東西。你不想分享的時候,就可以不分享。等你想分享的時候,小朋友才可以過來拿。她應該等待,應該征求你的同意,而不應該打人。小朋友做錯了。”
4.下次可以怎么做:對于事件來說,最重要孩子要學會,如果以后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可以怎么做。從經驗教訓里,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優秀,才是父母最應該引導孩子做的。
“下一次,如果遇到這種情況,你可以怎么做?你可以大聲對他說,停下,走開。你不能打人。大點聲音,再大一點聲音。如果他還繼續呢?你可以怎么做?你推開他,走開,打人是不對的。如果他不走開,你就自己跑開。像這樣,推開他。”
“媽媽也可以推開他。”噗噗插進來一句話。我愣了一下。她需要我的保護,我想。她需要知道我可以保護她,需要知道媽媽在身邊。“是的,媽媽也可以推開他,告訴他不可以這樣做。老師看到了,也會禁止小朋友這么做的。”
5.你是安全的:其實所有的事情,回歸到最后,還是自己內心的看法和認知感受最重要。對于孩子來說,也是如此。孩子遇到攻擊,特別是無緣無故的攻擊以后,他最需要知道的是,他是安全的,有人會保護他。
“噗噗是安全的,因為如果媽媽在身邊,媽媽一定會保護噗噗的。如果是在幼兒園,老師也會保護噗噗的。所以,噗噗是安全的。媽媽和老師都會保護噗噗。當然,噗噗也可以自己保護自己。你是有力量的。你也有能力保護自己。”
6.看到更多善意的伙伴: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可能是很多父母會忽略的,就是告訴孩子,好的善意的熱情的小伙伴還是更多的。
讓孩子不要因為一件事,就對其他人也都失去了信心,失去了信任,這是很重要的。不要擴大化。
如果說,覺得自己是安全的,是給孩子建了一座房子。那么讓孩子知道世界上,更多的小朋友還是非常友好相處的,則是讓孩子重新擁有走出去的勇氣。
“而且,噗噗遇到的小朋友是不是大多數來說,都是非常熱情友好的。你們玩的非常開心,大家在一起,互相幫助,互相分享,互相尊重對方的選擇,快樂地玩游戲。是不是呀?小朋友們還是很好的,你們在一起也很快樂。”
“我們在一起不打人。”噗噗說,“剛剛小朋友打人是不對的,喜歡打人的小朋友,大家都不喜歡和他玩。”我真的驚訝,覺得孩子去上幼兒園以后,真的長大了,到底是深入社會了。
其實他們班,也沒有這種情況,可能是有的語言表達能力好的小朋友,在商量的過程中,會有類似這樣的表達,她也學會了。
“剛剛的小妹妹,她媽媽要告訴她不能打人。”我聽了這句話,真的是又驚訝又感動。“是呀,她媽媽應該會告訴她的。剛剛她媽媽是不是也說了她不能打人?”
此時,過來一個小哥哥,要和噗噗玩,他們就開心地跑了起來。我們也就沒有再往下聊。不然我還得跟她分析,為什么媽媽說了也不管用,哈哈。
但是到這里,噗噗自己的情緒,包括對這件事的理解,基本已經到位了。晚上睡覺前,又聽了她的總結,以及這些天的觀察,我覺得這件事對她的負面影響不大。
當然,以后有可能有類似的刺激性事件出現,她還會想起來,也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但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到時候就再處理唄。
不要責罵自己孩子
我見過很多人,遇到這種情況,最后一定會矛頭對向自己的孩子,把孩子數落一頓。“都不會厲害點,看他動手了,一腳把他踹趴下。天天沒用。”
當然這里面,有很深刻的心理原因,才會說出來這些話。比方有的家長是自己本身很強勢,結果自己孩子很溫和,就左右看不慣;有的家長是自己本身不夠強勢,所以生活中受到過的氣,全涌上來,結果孩子還是這個樣子,簡直氣不打一處來。
但無論是什么心理,這種做法,很明顯是對孩子的二次傷害。我覺得不同家長,有不同的教育方式。無論是不是教孩子打回去,這都是每個家庭的自由。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優劣點,其實也有不同的適用環境,不可一概而論。
像我上面的處理方式,可能就更適合,“周圍小朋友其實都挺友善的,周圍家庭的共識也都是打人是不對的,堅決不可以打人”這種環境。
有的生存環境,真的很惡劣,絕不是我們可以想象的,那么到底適不適用,可能家長自己要有一個判斷。
這種方式最大的優點,就是孩子自己的身心可能會比較健康。如果,這是父母比較關心的或者說最關心最重視的一方面的話。或者,可以在這個的基礎上,再因地制宜,教會孩子其他應對方式。
但無論用什么方式,不回頭去攻擊自己孩子,是最基本的。不要讓孩子受到二次傷害。就拿這一次事件來說,我眼睜睜看著對方小姑娘啪一巴掌扇過來,我自己都沒有反應過來。孩子怎么可能反應過來呢?
所以,走開,跑開,等很多策略,其實有時候是沒有效果的,并不是所有情況下都能用上。也不要一味苛責孩子。只是,有些時候,可以看到對方有苗頭,能夠及時制止而已。
身體優勢與權力優勢
最后我想說的一點是,噗噗能夠比較輕松地消化情緒,有一點很重要的是,小姑娘只有一歲多。換句話說,這個小姑娘比她小。
所以,在這個事件里,對方沒有身體優勢,比方年齡大的高的小朋友給她帶來的壓迫感;或者權力優勢,比方老師或者家長或者比她大很多的人,握有更多的權力。這些權力有時候會逼迫一個人乖乖就范,這種過程中,除了壓迫感,還有屈辱感。
這些可能更傷人。
同齡小朋友打打鬧鬧,有摩擦,跟被大一點的小朋友經常命令,經常打鬧摩擦,其實還是有一點區別的。
但因為小姑娘還很小,這種深層次的不易察覺的感受,可能就沒有。
很多事情,是很復雜的。有很多層不同的感受,即使看起來是同一個問題,但一個小的變量變了,可能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出現。
所以,養育孩子,除了公式套路,有時候,也要靜下心來用心感受,其實很多媽媽對孩子的直覺,是對的。
關于打人的問題,還有很多,以后再慢慢談。
今天就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