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和獻和氏璧的故事(和氏璧的故事)
雖然你不太關注春秋戰國的歷史,但是你一定聽說過和氏璧,因為我們從小就學過“完璧歸趙”“價值連城”這兩個成語。后世有很多傳說都和和氏璧有關。那么,和氏璧究竟是怎么來的?它在流傳過程中又有哪些驚心動魄的故事呢?詩經女孩帶你一起來看。
初高中學習是孩子處于青春期的階段,也是孩子學習當中最關鍵的六年,因為它涉及到了中考與高考,左養中學教育賴頌強再講孩子的學習方法和考試心里調節的直播課里,系統的講解到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效率,提升考試時候的心理素質,從而提升學習成績。
一、和氏璧的由來
關于和氏璧的最早記載,《韓非子》里有這樣一個故事:
相傳春秋時期的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他在山中開采到一塊玉璞,就獻給楚厲王。楚厲王讓當時的鑒定專家鑒定,認為這只是一塊再普通不過的石頭,幸好沒在現代,碰到王剛老師,讓他一錘子砸了。雖然玉還在,但是卞和的遭遇就慘了,這說謊話簡直是欺君之罪,楚厲王大怒一氣之下便砍去卞和的左腳!
不久楚厲王死了,缺了一只腳的卞和又將玉璞獻給新的楚武王,是不是缺心眼咱就不知道了,咱知道的是武王和厲王一樣不相信這是塊玉,于是便砍了他的右腳!
武王死后,楚文王即位,卞和失去了雙腳,就坐在楚山腳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干了,就哭出了血。幸好文王禮賢下士,文王派人問他為什么哭成這個樣子。卞和就說了幾句語帶雙關的話:“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雙腳,而是哭寶玉被當成了石頭,忠貞之人被當成了欺君之徒,無罪而受刑辱?!?/p>
于是文王叫人剖開玉璞,果然是稀世之寶,便命名為“和氏璧”。
這便是和氏璧的由來,有關這個說法,你就當個小說看了,如果當真,那不是你傻就是我傻。
二、和氏璧的故事
1、完璧歸趙
在春秋戰國時期,許多諸侯國都有自己的鎮國之寶。據《戰國策》載:“周有砥厄,宋有結廬,梁有懸愁,楚有和璞?!焙丸奔春褪翔?,璞是沒有經過琢磨的玉。
楚國有了和氏璧后,很多國家都惦記著。到了戰國時期,趙惠文王得到了一塊楚國原先丟失的名貴寶玉——“和氏璧”。這件事情后來讓秦昭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對趙王說,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和氏璧”。
后面的故事我們就都知道了,因為無論是在《廉頗藺相如列傳》里,還是在“完璧歸趙”的故事里,都知道了這個故事的最終結局。
這里詩經女孩不得不佩服趙國的功臣藺相如了。他當時勇于承擔責任,在趙王左右為難獻不獻璧的時候,主動站出來說:“大王,讓我帶著‘和氏璧’去見秦王吧。到那里我見機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p>
你看這就是當臣子當得好的,想領導之所想,急領導之所急。當時秦王拿到和氏璧以后,左看右看,非常喜愛。他看完了,又傳給大臣們一個一個地看,然后又交給后宮的妃子們去看。卻絕口不提城池的事情。
藺相如拿著“和氏璧”往后退了幾步,身體靠在柱子上,氣沖沖地對秦王以死相逼。最終秦王也是抹不開面兒,放藺相如回去了。藺相如回去后,馬上派個小哥帶著和氏璧回趙國了。最終圓滿完成了“完璧歸趙”的任務。
2、傳國玉璽
雖然秦昭襄王沒有得到和氏璧,但是和氏璧終究還是被秦昭襄王的重孫子嬴政滅掉趙國以后,輕而易舉得到。
秦始皇嬴政一統六國后,贏政用和氏璧制成了傳國玉璽,方圓四寸,其上紐交五龍。并讓李斯在和氏璧上刻下“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字!一方面,表明他取得的政權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作為皇位正統的象征傳至后代。
3、金鑲玉璽
劉邦建立大漢王朝以后,傳國玉璽就歸了大漢,劉邦自然愛不釋手。但是到了西漢末年,王莽篡政,王莽就叫人去索取傳國玉璽,而西漢太后當然不給,并把玉璽擲于地上,被摔破了一角,王莽令工匠用黃金修補了那一角,所以后面玉璽就變成有一角是黃金做的,于是得名“金鑲玉璽”!
到了三國時期,孫堅率軍攻入洛陽,在一口井中尋到了傳國玉璽。可能以為天命在己,想太多了之后就做錯事,結果被荊州劉表干掉了。孫堅的兒子小霸王孫策白手起家,用玉璽向袁術換了兩千兵馬,從此縱橫江東,奠定了后來三國中東吳的基業!
4、石敬瑭丟玉璽
到了五代十國,后晉石敬瑭攻陷洛陽時,后唐末帝李從珂和后妃們在宮內自焚,把所有御用之物都投入火中,和氏璧自此不知所蹤。
要說石敬瑭這個人,青史留名,一個是給契丹人自稱“兒皇帝”,一個是丟玉璽,可謂是千古罪人吧。
三、和氏璧的意義
從和氏璧的由來和故事傳說我們來看,這塊寶玉來之不易。自古皇帝出生都帶吉兆,和氏璧獻世也是幾經波折。后來和氏璧價值連城也好,被作為傳國玉璽也好,也足見其珍貴程度。
正因為它十足珍貴,所以后世人為了爭奪它也斗得人仰馬翻。詩經女孩覺得它堙滅在歷史的塵埃里,其實是一件幸事。它發揮了應有的作用,見證了刀光劍影,風霜雪雨,就已經足夠了。
我們不需要一個和氏璧來證明歷史, 我們卻需要和氏璧的故事來教化后人,如何為人處世,如何發展壯大。你們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