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在家庭中同樣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除了母親以外,父親可以說是與孩子相處最長時間、最親密的人之一。
相比于母親女性天生的柔弱的氣質,父親卻顯得更加剛強和豪邁。天生的男性特質就像磁鐵一樣,對孩子有著非常大的影響。
在一個完整的家庭生活中,父親的日常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極大,甚至會影響孩子未來的性格養成。
因此,我們可以說父親這個角色的行為是完全能夠左右孩子的,對于孩子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樹立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兩類情況父親要注意避免
善于暴力懲罰孩子
這類父親往往在家庭中充當“施暴者”,對于孩子的教育只會使用一招“打罵”。孩子只要犯了一點錯父親是絕對不允許的,父親會使用棍棒教育或者所謂的家法伺候。
這時候孩子往往連忙求饒,哭著說“我下次再也不敢了”。在自己的“威嚴”下孩子妥協了,父親的內心得到了極大地滿足,因此他會認為自己的這套方法是有效的,從而更加堅定地貫徹自己的這套棍棒教育。
其實看似立竿見影的效果其實只是孩子表面上的妥協,相反孩子的內心卻充斥著日益增長的不滿和憤怒。這種負面情緒孩子是無法進行自我消化的,蓄積在體內的壞情緒就像山洪一樣蓄勢爆發。
這種情況下孩子會怎么辦?
孩子很大程度會將自己受到的壓力和暴力轉嫁給其他人。這種人可以是孩子的同學、甚至是比孩子更為弱小的人。
孩子在通過把這種自身痛苦地轉移到別人身上的過程中找到了心理上的平衡,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孩子是調動了心理防御機制。
孩子自身弱小,經常遭受到來自父親的打罵,她(他)自己無法與父親抗衡,于是孩子就會把模仿父親把這種攻擊性的行為作為自己行動的一種方式。
心理學家曾經說過:那些總是故意去欺負其他小朋友的孩子,其實內心是覺得自己特別弱小的。經常遭受到父親暴力懲罰的孩子會感受不到溫暖的父愛,相反從父親身上只能感受到強烈的恐懼感。
孩子不僅不能夠從錯誤中汲取經驗、學不會如何快速成長,孩子會慢慢產生“我是不被父親愛的孩子”的錯覺,孩子遇到困難不敢告訴父親,不敢尋求父親的幫助和理解,孩子選擇默默承受和自我消化,這在很大程度上會讓孩子不再信任社會,不能形成很好的親子關系和人際關系。
偏執教條的父親
前段時間剛剛寫完一篇文章她,17歲前從未上學,卻成為劍橋博士,用盡全力終于擺脫家庭束縛 ,作者塔拉韋斯特弗就擁有這樣一位偏執教條到極致的父親。
因為塔拉的父親非常地信奉摩門教,相信世上的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他仇視政府、仇視醫院(認為醫院就是政府用來給人洗腦的地方)。
一家9口人出了重大交通事故也不去醫院治療、不允許孩子去上學,強制讓幾個孩子(包括女孩子)去他的廢料廠幫忙干活、最終因為塔拉堅持一路求學至博士,而父親則認為塔拉早就違背了自己的意愿而與塔拉斷絕來往。
這是作者親身經歷的故事,擁有這種偏執教條的父親真的是令人感到恐懼和害怕的。
也許你會說這都是極端個例,很少有人能碰到這樣性格的父親。但是我想說的是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會經歷如此神奇的人生際遇,但是偏執教條的父親同樣會存在。
例如偏執的父親會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專業(這種時候孩子內心一定是崩潰的)、偏執的父親會完全聽不進孩子的想法和意見,這種父親只是需要完全服從自己命令的孩子,根本不需要任何獨立思維能力的孩子。
偏執教條的父親會嚴重影響孩子的自我成長和自我發展,父親對于孩子來說更多的只是一種權威的象征,因為孩子必須從小懂得服從和認命。
父親是孩子的指明燈
對于一個孩子來說除了自己的母親之外,最熟悉的人應該就是父親。優秀明智的父親懂得掌握合理的分寸,什么時間段應該做什么事,在最合適孩子的階段正確地引導孩子成長。
父親就像黑夜中的一盞明燈,是大海上的一盞燈塔,當孩子感受到迷茫的時候能夠與父親傾訴,表達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擁有一位良師益友的父親是孩子最大的福氣。
不蠻橫、不霸道、不偏執、不固執,能夠愿意放下姿態傾聽、跟孩子零距離交流、真正把孩子當作自己的朋友一樣相處,這種父子(父女)關系才是最佳狀態。
現在社會對于孩子的要求很高,同樣作為父母對于自己的要求也要提高。我們必須保持與孩子同一個步驟進步才能夠保持同頻,能夠持久地找到共同的話題,促進孩子更好地發展!
希望每一位父親都能夠用心、專心、熱心地跟孩子相處,找到最好的狀態!
今日話題:你認為什么樣狀態的父親對孩子來說才是最好的?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