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之間的溝通模式(你認為親子溝通的技巧有哪些)
- “不知道孩子腦子想什么呢?”
- “苦口婆心,就是不長記性!”
- “一遍又一遍,道理說盡,就是聽不進去呢?”
家庭親子溝通到底出了什么問題?我們是一位善于溝通的父母么?到底怎樣跟孩子說話,才能更有效的去引導他們的成長?有沒有想過,問題出在我們跟孩子的溝通模式上,下面五種溝通模式,別再用了。
?親子溝通五種常見模式
1.指使命令模式:“到時間了!馬上回房間!”“不許哭!趕緊回家”。這種模式會讓孩子感到不被尊重,激起怨恨、惱怒和敵對的情緒。久之,孩子會疏遠和反抗,叛逆期管教風險升高。
2.威脅懲罰模式:“你要是不聽話,你的玩具也別想要了!”這種模式用孩子不服從的后果來嚇唬孩子。孩子自然把注意力集中到威脅的部分,而無法冷靜反思自己已經做的事情。久之,降低孩子的安全感,
3.忠告灌輸模式:“聽媽媽說,要有禮貌,跟叔叔打招呼。”“你還小,聽媽媽的,不能總玩玩具,看書好。”這種模式,父母只是關注到希望孩子做什么,卻沒辦法讓孩子接受這樣做的原因。用權威讓孩子放棄思考,服從家長的道理。
4.貼標記模式:“你怎么就是不聽話的孩子?”“怎么這么笨,這都不會?”“你就是搗亂,煩人精!”這種模式是發泄父母的情緒,用負面評價否定孩子。會引起孩子的錯誤認知,自卑甚至用這些評價中的模式去做事情。
5、反問模式:“這是誰干的?”“你知道自己錯了嗎?”這種模式,父母其實并不是要孩子的答案。孩子一開始并不理解這種反問,甚至會引起孩子的撒謊行為。明知故問的反問,是一種責難,孩子也能慢慢總結出來,這種問題父母根本不關心自己如何回答,只是想讓自己難堪。
?親子教育,用心溝通?
真正的溝通是相互的分享,孩子的想法往往被父母忽略。不急于把自己的要求說出來,可以先聽聽孩子內心的需要,體會孩子的感受,然后也記得告訴孩子我們的感受和愛。
當孩子能認真地思考自己的行為,才能自己做出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