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叛逆父母該怎么辦(父母如何對待孩子的青春期叛逆)
今天看到一則很沉重的消息。
前兩年武漢14歲的孩子被母親在學校扇耳光跳樓,媽媽一直郁郁寡歡,前不久也自殺身亡,班主任自責抑郁,停課至今,班里的很多孩子也因為目睹這件事而抑郁。
大家都很痛心,無論媽媽還是老師,沒有人故意傷害孩子,可是事情卻變成這樣。
有些父母以此為戒。對青春期的孩子,不敢說、不敢管。
朋友以前很少管孩子,教育方式就是打罵。現在面對青春期的兒子冷漠的眼神,居然變身為“舔狗”,兒子能和自己說句話就特別滿足。
孩子青春期迷茫,父母也同樣迷茫,用什么樣的方式管,如何管,成了最大的難題。
提到青春期,我們最先想到的就是叛逆。
和父母頂嘴、和老師爭辯,桀驁不馴的神態、冷漠的表情幾乎在每個孩子身上都可以看到。也讓我們頭痛。
01
我們該如何對待青春期孩子的對抗呢?
有些老師把孩子反抗權威理解為‘他想對抗我’,其實反抗意味著學生想要獨立。
我們看到孩子反抗的眼神,如果認為是“對抗”,內心就會緊縮,自尊心受傷,自我價值感降低。
如果要保護自己的權威,雙方的關系就會進入對立。
這個時候用什么樣的方式教育孩子,都是錯的。
我們把彼此當成了敵人,敵人的關系就是你死我活,你贏我輸。無論輸贏,父母都已經輸了。
我們看到孩子反抗的眼神,如果意識到這是孩子爭取獨立,就會為他的精神喝彩。
一個人的獨立很不容易,要和曾經視為偶像的老師、父母宣戰,要和曾經膽怯懦弱的自己宣戰。
也許很多時候,孩子表現出無理取鬧、沒有是非觀念的樣子,但是我們都要意識到,這只是他們獨立過程中暫時的行為。
我們只有欣賞孩子的勇氣,理解孩子的行為,才能把對立關系變為合作關系,產生共贏的結果。
《少年派》中的林妙妙得知爸爸主持葬禮,非常憤怒,對爸爸出言不遜,媽媽很生氣,打了妙妙,爸爸卻始終保持冷靜。
因為他知道,妙妙只是一時為了面子才這樣說話,她不是故意冒犯自己。
他等妙妙冷靜下來,在恰當的時機讓林妙妙感受自己的工作。妙妙理解了爸爸工作的可貴,轉而支持爸爸。
因此,和孩子保持合作關系,允許孩子犯錯,在恰當的時機教育,是父母面對孩子對抗的態度。
02
孩子的對抗我們可以接受,但是行為問題要不要管呢?
書中教了一個改變孩子行為問題的方法——問題的背后是目標。
首先探究三個問題:
目前遇到的焦點問題是什么?
如果問題解決了會出現什么情況?
哪些資源有助于解決問題?
這個方法要求我們寫出孩子的問題、優勢、我們的目標、可以找的關系、目前值得肯定的地方和可以保持的特點、例外情況,最后根據前面的情況寫出計劃開始行動。
我們看到孩子的行為問題,如果焦慮、鉆牛角尖,就變得思維僵化,一條道走到黑,傷害了孩子而不自知。
這個方法就是教我們多幾個視角看清孩子的全貌,找到可利用的資源。
兩年前疫情期間,我看到女兒經常拖拉不寫作業,心里很焦慮,經常控制她玩游戲。
后來想到她在得到我的理解和支持后,改掉了全天開空調的習慣,又想到孩子也有自律的時候,意識到對于女兒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理解接納和支持。
于是我在孩子磨蹭的時候不再嘮叨,而是看她表現好的地方,理解支持孩子暫時還做不到完全自律,孩子的自律在理解中逐漸形成。
因此,不焦慮、看全貌、找資源、定計劃是我們面對孩子行為問題的良策。
03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父母最苦惱的就是孩子的學習了。我們該如何讓孩子在學習上自律呢?
書中寫了自律的形成過程:好奇——成就——自尊——自律。
也就是說,孩子對學習有好奇心,在好奇中學習,取得一些成績。感覺到自己很厲害,開始肯定自己,形成自尊,最后為了達成自己的目標變得自律。
谷愛凌的成功就是這樣被教育成的。谷愛凌小時候看看媽媽滑雪,產生了興趣。
媽媽教她體驗滑雪的樂趣,在谷愛凌有了樂趣后,又帶她參加比賽,取得成績,讓她在成就中獲得自信,最后形成讓我們這些普通人望塵莫及的自律,也拉開了和我們的差距。
每個孩子小時候對學習都是充滿好奇的。
他們牙牙學語、蹣跚學步,都是因為有好奇的種子,又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和幫助,才那么快學會了走路和說話。
但是到孩子進入學校,父母不再容忍孩子慢于其他孩子,逼迫孩子學習、做題,傷害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導致孩子變得拖拉、磨蹭、注意力不專注,更無法取得成績。
有時候我們也會在孩子取得成績時不屑一顧,或者打擊孩子,讓孩子的自尊心受傷,學習興趣受到影響,不再喜歡學習。
要想讓孩子變得自律,就需要重新喚起孩子的興趣,使用改變孩子行為的方法找到孩子的資源,不斷正面強化,逐漸讓孩子收獲自尊,最終產生自律。
寫在最后:
教育是一門非常難的功課。我們身為父母和老師,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成長,才能讓自己成為孩子成長路上最稱職的陪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