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乖巧懂事的孩子突然變得叛逆、情緒不穩定,有的孩子2歲時會突然對家長說:“不”、“不要” 情緒激烈的狀況下甚至會出手打人,這是為什么呢?
2歲左右的孩子身體動作和語言發展相比以前有了明顯地變化,這個階段的孩子行走的非常順暢,他們的手指也比較靈活了。
2歲幼兒更有力量
孩子:我可以自己拿著勺子吃飯了,雖然飯粒撒了一地我還是能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我可以自由的行走,盡管偶爾會有磕磕碰碰,但是可以控制自己身體的感覺實在太棒了;這種憑借自己的力量自由探索周圍環境的感覺太讓我著迷了。
當孩子感受到自身力量的時候,他們的自我意識就開始萌芽了。他們開始意識到,原來我并不是爸爸媽媽的一部分,我也可以有我自己的想法。以前需要依靠爸爸媽媽的幫助才能實現,而現在我更期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想法。
家長還未適應孩子
回想一下,面對自我意識覺醒的孩子,你是否還沉浸在之前與孩子粘在一起的日子?享受一直被孩子需要的感覺?無法適應孩子的這些變化和成長,一如既往地按照以前的方式對待孩子。
于是,矛盾就產生了。孩子試圖告訴成人,我已經長大了。但是,他們的語言還不夠豐富,他們只能用“不”“不行”來表達自己渴望獨立的愿望。孩子無法用語言來完整的表達自己想法,情緒激動的情況下,就會用身體語言來表達自己,打人的情況就出現了。
我們應該如何調整適應孩子新的成長階段呢?不如看看以下的案例:
案例:小天想出去玩耍,而媽媽卻擔心天氣炎熱可能會引起中暑,沒有同意。小天哭鬧情急之下動手打了媽媽。媽媽非常傷心,自己如此疼愛的孩子居然狠心打了自己,一怒之下,大聲地訓斥著小明。
案例中的媽媽反應過于激烈。對于處于叛逆期的寶寶來說,這樣的反應方式只會強化孩子打人的行為,加劇孩子的反抗和叛逆。
案例:樂樂是個活潑的孩子,平常十分討人喜愛,有時也會調皮一下。在和媽媽親密的互動中無意地用手打著了媽媽。媽媽開始大笑起來,喜愛地親親孩子說:“你這個小調皮。”
案例中媽媽的反應會讓孩子產生誤會。孩子會認為媽媽喜歡這樣的互動方式。于是,以后孩子會特意通過對媽媽的無心傷害來討媽媽的“歡心”。就這樣,本是一個無意的舉動卻引發了孩子的不良行為。
自由保育視角
矛盾放一邊,安撫第一位
媽媽們盡量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與孩子溝通交流,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對他的愛與理解。這樣才能幫助孩子安撫情緒,也能讓孩子敞開心扉,說出自己的感受。切忌體罰孩子。
面對過激行為,有效制止和引導
遇到孩子過激的行為,成人需要制止時,可以明確地告訴孩子:“媽媽不喜歡你剛才的行為。”而不要說:“不要打人,打人不對。”
保持冷靜,切勿過激反應
孩子會模仿家長處理自己情緒的方式,而這會強化孩子用過激的方式處理自己的情緒。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如何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拒絕,如何發泄自己的負面情緒。
調整自己對孩子的合理期待
2-3歲的孩子經常會因為爭搶玩具而發生爭執。這是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理解物品的歸屬存在困難。他們認為,只要我目光所及之物都是屬于“我”的。所以,如果這個時期的孩子拒絕分享,家長需要理解孩子所處年齡的發展特點。切忌強迫孩子分享而引起孩子的強烈反抗。
不同孩子的反抗程度以及持續的時間長短都不一樣。越是精力充沛,自我意識強的孩子,只要能夠得到家長們耐心地引導和足夠的關愛, 一般孩子進入3歲,隨著語言表達能力和社交經驗的增加,更愿意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打人的行為會逐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