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媽媽問:
小區里騎自行車電動車的多,車棚又小,晚自習回來,孩子的車子總是停不下,即使停下了,進出也是極不方便,就為這,我家老大生氣不已,甚至爆粗口,那天一氣之下還蹬了那輛車子……
孩子長大了,會養成自己獨立思考和獨立處事的習慣,他們對外部世界會有越來越多自己的看法,也很想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這是孩子成長的表現,但與此同時父母也會擔心:
孩子沒有實際辦法去解決時,他會生悶氣,發泄的方式是罵人,這時候該怎么辦?
最近的綜藝《不要小看我》中就出現了這樣一幕,男孩雷雷為了制止其他小朋友哭鬧,居然用了罵人的方式,不斷大呼“笨蛋”“滾出去”!
學會冷處理
如果這時家長表現出驚訝、憤怒的情緒,他們反而會“得逞”,最好的解決辦法是“不回應、不憤怒,不拳腳相向”,學會“冷處理”。
孩子因為某些事情的生氣是很正常的。
我們作為成年人,在面對一些不道德的事情時,生氣也是人之常情。
更何況孩子累了一天,好不容易放學回家了,還要遇到這種鬧心的事情,忍不住發火也很正常。
這樣的情緒本身沒有錯,我們也沒有必要去壓抑它。
過幾分鐘之后,等孩子冷靜下來,再告訴孩子剛才說的話是非常不受歡迎的臟話。
之后,父母要詢問孩子為何情緒激烈,了解孩子的需求。
一是讓孩子冷靜,二是了解孩子真實的需求。
最核心的:引導孩子的行為
心理學上講,過分壓抑情緒會導致孩子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將自己的感受一直壓抑在內心。
各種各樣的情緒,常常在孩子的腦子里繞成一團。
繞得久了,就開始頭疼了。
情緒沒有錯,那么重要的,就是父母如何引導孩子表達它。
美國心理學家萊因霍爾說:
“人一旦情緒失控,就會通過臟話和羞辱性的動作來將這種情感宣泄出來。”
孩子也是如此,TA們對臟話謎一般的喜歡,是為了通過臟話來表達自己的情緒,讓自己的心理達到平衡。
如何引導?
情緒上,父母要跟孩子處于同一戰線;行為上,父母要幫孩子樹立一些邊界。
當孩子因為亂停放的車而生氣時,父母要做的是肯定孩子的情緒,和她站在同一陣線,理解她生氣的原因。
這不意味著父母要陪著孩子一起爆粗、踢車、放氣。
而是引導孩子用更合理的方式,去處理這件事。
比如一起寫一張紙條給那位車主,跟對方心平氣和地協商這件事;
又或者和孩子一起思考,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式;
這樣一來,孩子感覺自己的情緒被父母看見、接納,負面的能量也能慢慢轉成正面的能量。
漸漸地,當孩子積累類似多的經驗,她就能更好地分開情緒和行為。
父母,也有需要修煉的功課
我們在影視劇里估計看到過這樣類似的橋段:一位大人爆了粗口,然后隨即對身邊的孩子說,這是臟話,你不能學。
精神專家發現,控制人說臟話的大腦中樞不是位于高級腦的語言中樞,而是較為低層的動物腦。
也就是說,孩子長期講臟話,并不利于語言發展,還會讓孩子停留在用低級腦處理問題的階段。
而父母要做的,是觀察一下自己平時有沒有罵人的行為,雖說脾氣上來忍不住是人之常情,但最好不要當著孩子的面情緒失控。
孩子模仿說臟話是小事,遇到問題就逃避更嚴重。
所以作為父母應該教的是遇到事的方法和態度,父母更應該學會如何控制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