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大家好,這里是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會一路同行家庭教育系列課堂。我們今天請到了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會的副會長,心理專家柏燕誼老師來和大家聊一聊。
柏燕誼:大家好。
主持人:今天我們想跟柏老師請教一下,孩子心理有沒有什么發展規律?
柏燕誼:孩子的心理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作為家長要想去了解孩子,就一定要對他不同年齡段的心理發展和心理任務大概有一個了解。

0~2歲,是孩子安全期的建立。
所謂安全期建立,就是孩子需要通過跟媽媽或者重要養育者的養育互動,去完成自己活在這個世界上是安全的,做出確定。
然后2~4歲,是孩子第一反抗期。
他要去通過自己的行為,雙手雙腳來完成對這個世界的探索,從而認識到自己身體擁有力量,確認對自己內在的一種認識。


然后4~7歲,是學齡前期。
這個階段,是孩子關于自信,關于勇氣建立的關鍵期。
有小朋友在這個年齡段,會特別有表現欲,大人一說話他就插嘴。
但有的小朋友,就會很羞怯,媽媽說叫哥哥叫叔叔,然后他就會躲著不愿意叫。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異呢?
其實就是在4~7歲這個年齡段,我們給予孩子過多一管束和評價,這會讓孩子在日常中,過早的去考量自己的行為會得到的什么樣的評價。
比如,看見馬老師,孩子立馬打招呼“馬老師好”,然后馬老師會說“你好”。
孩子很開心,這個行為本身帶給孩子一種開心感,周圍的人也會有一些評價,“你看這孩子多懂事”。
如果剛好這一天,孩子不高興,見到馬老師就沒打招呼,媽媽覺得自尊心受不了,催促快點叫人。
可孩子剛好在自主性的發展過程中,他就會“我不,你越讓我干,我就反而越不干”,然后孩子就會得到一個評價:這孩子沒禮貌。
這樣一個事情之后,孩子會覺察到:和打招呼相關聯的,是外在社會對我的一個評價和情感態度。
我打招呼不是因為我想打招呼,而是因為我不打招呼會受懲罰。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越害怕受懲罰,越緊張,越緊張就越可能出錯,進入惡性循環。
所以,在4~7歲這個階段,家長一定要給孩子更多的贊美和鼓勵,不要過早的用道德化的評價孩子給孩子貼“負面標簽”。
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孩子,讓他在4~7歲,關于勇氣和自信的心理訴求得到充分滿足。


7~12歲,是學齡期。孩子會有一個比較大的轉變,7歲之前,孩子基本上不會被社會所要求,沒有指標型的壓力。
等到上小學,孩子開始進入社會評價體系,孩子在面對社會評價的過程中,考驗的就是之前安全感、自主性、勇敢、自信等發展得夠不夠好。
如果之前這些心理發展夠充分,孩子進入到社會系統時,他就更能坦然面對。
除此之外,學齡期的孩子,也進入到一個學習的環境,競爭關系隨之出現,多元的競爭狀態,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壓力。
另外,7~12歲之所以特別關鍵,是因為孩子生理上的變化,會引發心理和思智上的變化。

在9歲10歲前,孩子更多的是感性思維和形象思維。比如一朵黃色的花加一朵粉色的花是幾朵花,他會說兩朵花。孩子是通過感性的方式用形象的結合得出的答案。
但9歲和10歲后,孩子再算1+1=2,是通過抽象的和邏輯性方式來去獲得知識。
所以這個年齡段,我們家長要帶孩子更多地去了解、進入到抽象邏輯思維的世界,帶他做一些數字型游戲,讓爸爸更多參陪伴引導孩子等。

12歲~18歲,就是心驚膽戰的青春期。
孩子在第一反抗期完成生理層面的獨立發展,到了青春期,孩子就要完成在思想上的獨立,以及自我認識的發展。
自我認識一方面是性別角色的發展,還有一方面是情感萌動的發展,這是青春期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這個階段,孩子會強烈要求獨立。

青春期孩子眼里的獨立是什么?就是:你離我遠點,你別說了,我的秘密我不想讓你知道。
青春期的孩子,心理發展的需求反映在顯示層面上,就是要跟父母拉開距離,建立邊界性。
小時候,孩子和父母是共生狀態,然后是并行孿生狀態。到了青春期,就是分化狀態。
分化不是拋棄,不是說孩子跟父母有邊界了,父母就失去了孩子。
在共生關系中,父母和孩子會有緊密的鏈接感,但不會有“懂得”的感覺。
就像十指相交的手,十指相互支撐,但手指頭是看不見彼此的。
當孩子和父母慢慢分開,才能夠真正去看見對方,而愛在這個時候才真正發生。
拉開距離,是為了更好的相愛。

小時候,孩子對父母的愛,更多的是需要,我需要你支撐我,是依戀關系。
另外,很多父母會覺得依戀關系是很安全的狀態,拒絕分離,想把孩子死死控制在依戀狀態。
但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發展需求與此沖突,這就是青春期孩子跟家長沖突不斷的重要原因。

主持人:孩子到了青春期,我們要跟他拉開一定的距離。可作為一個家長,我們也想幫幫孩子。我們經驗豐富,想把這些經驗傳授給孩子。
可孩子要么抵觸,要么就是他非要選一條繞遠的路或者很笨的一種方法,我就不理解,他怎么就非舍近求遠呢?
柏燕誼:因為我們活著的目的,是為了活成某一個結果,而是要體驗生活的過程。
體驗生活的結果就是,我們看著這個事情繞遠了,可孩子一定會想:說這個事情是錯的,請問你怎么知道?你驗證過嗎?
你說:媽媽是血淚驗證過的。
那孩子一定會反問你:為什么你驗證過,你感受過,就不能允許我也有這這種活著的體驗和經歷?
你說:因為我愛你,是為你好。
那孩子會懟你:你愛我,就不能讓我去尋找我自己的力量嗎?
家長很容易陷入一個誤區:我曾經走的彎路,不能讓孩子走。
但你有沒有想過,你之所以會走到正路上,正是因為你走了無數的彎路。
如果讓孩子永遠走在我們認為正確的道路上,沒有彎路,他就發現不了自己的成長空間。
對孩子來說,也就僅僅是我把媽媽的成功人生復制了一遍,那是媽媽的成功,卻不是孩子我的成功。
千萬別忘了,青春期的孩子,是要完成自我認知的,他要的就是“我要活成自己的樣子,不是活成別人的影子”。
另外,很多家長不敢讓孩子去經歷人生,是因為不敢相信,孩子也擁有自己的力量。
這種不信任,本身就帶著些許否定的意味,對青春期孩子來說也是致命的。


主持人:柏老師我們常說要傾聽孩子真實的想法,可孩子不愿意跟我說,我還有其他理解孩子的方法嗎?
柏燕誼:孩子不愿意說?這就是我們家長要去思考的問題。
大多數時候,孩子不肯說,是因為說了比不說更可怕。

說了有可能被批評、嘲笑、否定,甚至拒絕打擊。
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就是:我說了不僅沒用,還會讓我雪上加霜,所以我選擇不說。
孩子會本能的對父母信任,對父母依戀依賴。在依賴關系中,孩子是天然地會去尋求父母的幫助。
如果孩子不再求助父母,我們一定要問問自己,有沒有真正的理解到孩子心理訴求,并且有沒有去滿足他。
主持人:謝謝柏老師的分享,相信更多的家長也會從這節課當中收獲很多,更好的去理解孩子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