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盧梭說:“在兒童時期沒有養成思想的習慣,可能此后一生都沒有思想的能力。”
童童今年初三了,變得有點叛逆。童童媽一直在給孩子說:“要好好努力,考一個好的高中,這樣你就有可能上一個好的大學。”
童童嘴上答應了媽媽的話,但是月考成績是一次比一次差。從最開始的前十名下降到了第20名,最近一次月考竟然排到了隊尾,把童童媽氣的不輕。
這幾天更是變本加厲,回家之后也不和媽媽說話,把房門砰的關上,一個人躲在房間里面。童童媽看不下去,打開房門責罵了孩子,沒想到,孩子竟然推了她一下,這還是他第一次“打人”。童童怎么會變成這樣?
孩子進入青春期,父母一定要重視
很多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后,會性格大變。簡言之就是:獨立性強、更在乎自尊、性意識覺醒。
孩子以往對待家長的態度是仰視的,心理上有一種不得不服從的感覺。
小時候,在家聽父母的話,在學校聽老師的話。而當孩子進去青春期,他們對待成人的角度也會發生變化。
從仰視變成了平視,甚至是俯視,他們不再唯唯諾諾,惟命是從。像是逃出籠子的鳥兒,沒有人可以約束得了。
他們思想也會發生變化,當父母吩咐一件事時,他們內心會掂量掂量,這件事做了對我有什么好處?父母說的話是不是一定對?
有研究表明,孩子進入青春期,身高會快速發育。身高決定了孩子的視線,而視線會影響他的心理。他開始不服氣。當父親生氣打他時,他會說,再打我也動手了。
人初次出現不良行為的高峰年齡點在12歲和15歲,作為父母,就要重視對孩子青春期的教育。
聰明的父母,在孩子的青春期,往往會選擇另類的教育模式
1.改變以往的教育,尊重孩子
孩子小時候,很多父母會說“快去寫作業,還看電視!”等到孩子大了,父母應該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聰明的父母會在明面上閉眼,暗地里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
要告訴孩子的是:你已經長大了,有些事情我只說一次,也不會再給你“擦屁股”了。你是你自己的希望,你怎么做完全取決于你自己。
有個孩子說,父母雖然看似不管我,但是經常偷看我的日記。偷看孩子日記是父母慣用的伎倆,如果今天放在父母面前的是自己的日記,被別人偷看了,父母們是怎樣的心情?是不是覺得自己的隱私受到了侵犯,那為什么要這樣對待孩子呢?
2.給孩子信任,減少不必要的嘮叨
青春期的孩子看見什么都覺得厭煩,而父母還在孩子面前嘮叨,這鐵定受不了,家庭矛盾就是這樣產生的。
“你看看的你襪子,脫完就扔地上”、“這次考試怎么才考了這么點,是不是早戀了?都跟你說了,不要早戀,要好好學習!”、“你這孩子,怎么說兩句還生氣了?”
言多必失,要相信孩子,教育不是說教,做一個會說話的父母,不吼不叫。
3.讓孩子多一些自己的目標
很多父母擔心孩子青春期不學好,怕教到不好的朋友、怕早戀、怕學會抽煙喝酒。
與其擔心這些沒有發生過的事情,不如給孩子找點事情做。《五年高考三年模擬》、《黃岡試卷》等都是可以送給孩子的“禮物”,讓孩子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總比在外界鬼混要好得多。
但父母要注意一個度,不要把自己年輕時沒有完成的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孩子是獨立的個體。讓孩子走自己的老路,那孩子自己的夢想呢?
海桑寫了一首給孩子的詩:“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你是你自己的希望,你可以做一個全新的夢。那夢里,不必有我。你我也只能成為對方人生的某個部分”
孩子進入了青春期,父母首先應該保證孩子的健康。這個階段孩子會面臨升學的壓力,父母不能幫孩子做作業,也不能替代老師給他傳授知識,父母能做的便是讓孩子身體健康。
其實很多孩子所處的環境,升學的壓力是非常大的。孩子一旦覺得自己考試無望,就會分心到其他事情上面去。最常見就是孩子早戀。這個階段的孩子拎不清,很容易偷嘗禁果,真出事了就遲了。
不是每一個孩子都適合學習,像是樓上壯壯,每次考試都是倒數,但他喜歡跳舞,身體也足夠靈活。當生活為孩子關上了一扇門,父母可以為孩子打開一扇窗。
如果父母都不知道應該為孩子開哪個窗,孩子又怎么會知道應該開哪扇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