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16歲之間的孩子,會經歷叛逆期,這是一個青少年的心理發展過渡期,在這個期間,孩子通常最明顯的叛逆期特征表現就是,他們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會越來越強,以至于對于來自父母的監管顯得反感,性格變得暴躁易怒,這讓很多家長感到頭疼。
在家長們面對孩子叛逆期的方式中,最不可取的就是硬碰硬,以為可以通過父母的威嚴將孩子的叛逆進行壓制,但結果往往是越壓制,越反抗,讓孩子更想逃離。
如何陪伴孩子順利渡過叛逆期?我們首先得了解叛逆期為何會產生。
01 自我獨立意識增強 批判態度以期獲得關注
處于叛逆期的孩子,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他們渴望表現自己的獨特,所以對任何事物都傾向于批判的態度,希望獲得關注。正是由于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忽視了自己的獨立存在,叛逆心理才因此產生,從而用各種手段、方法來確立“自我”與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雖然說不上是一種非健康的心理,但是當它反應強烈時卻是一種反常的心理。
02 逆反心理是少年探索未知時的“應激反應”
父母在面對孩子的叛逆心理時,其實可以從另外的角度進行理解,這是孩子在進行成長探索時的一種“應激反應”,類似于成年人在面對未知的時候也難免會心生恐懼,恐懼之下激發內心動蕩,此時做出的應激反應有時也會嚇到別人。所以對待孩子的叛逆期,我們可以換個角度,幫助孩子以自己的想法去嘗試認識世界、認識自己,幫他克服心理阻礙,“應激反應”自然也可以減少。
03 面對孩子的叛逆期,父母又可以怎么做?
父母仍有監護義務 但可適當滿足其探索之心
有一個故事,草原上,小獅子看見媽媽成功獵殺了獵物,它希望自己也可以做到,但是看著自己的塊頭,它很氣憤,于是媽媽在下一次捕獵的時候,特地帶回了一只活兔子,讓小獅子沒有像之前一樣直接吃到肉,而是練習追兔子。
孩子從來都是獨立的個體,只不過他需要我們的撫養和監護。所以,對于孩子來說,他有能力去創造自己的生活,他有權利提出自己的要求,也有權利按照自己的意愿做決定。只不過,在他想要得到的東西靠自身得不到的時候,作為爸爸媽媽,你有權利滿足或者拒絕他。然而,不管滿足或者拒絕,我們都需要讓他意識到一點,這是他自己的生活,他需要為此付出努力。
所以,用我們全新的態度重新定義叛逆期的時候,我們可以稱它為“探索期”。在三個探索期內,孩子分別會探索:
我的世界有什么?我可以得到什么?我可以怎么做?
當父母用全新的態度去對待孩子在這些階段成長,當孩子感受到我們在他探索世界時并不是作為敵人出現,當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得到尊重,他會自然迎來更好的成長。
作為家長,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保持自己的成年人狀態,尊重孩子的獨立。我們允許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鼓勵他有更美好的愿望。我們為孩子創造寬松、積極的成長環境,讓他為自己的愿望付出百分百的努力。當然我們會對孩子有自身的期望,所以這個過程也是在讓父母學會,讓孩子帶著自己的想法成長。
面對孩子的叛逆,父母需要意識到,他最初并不是為了反抗父母,而是為了“建立自己”,找到自己,我們要溫柔、理性地對待孩子叛逆時的“倔強”,父母們要意識到,讓孩子選擇悄悄“遠離”的方式,恰恰是父母的“執意與強勢挽留”。
給予生命,孕育生命,讓新生命汲取足夠養分,更要讓生命自由開出多彩的花,這才是世界為何如此多彩的原因。請幫助少年開啟生命的探索,攜手創造未知的精彩。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