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干貨:【如何打破知識詛咒?】
前段時間,在和朋友聊天時,發現一個問題:
你很認真地和對方解釋一個他不懂的問題,自認為已經講解得非常清楚,但是對方聽得卻一頭霧水。
你們有過這種“無力感”嗎?
又或者
你經歷過這樣的場景嗎?
“那個客戶資料準備好了嗎?咱們趕緊對一下。”
“下班前記得把那份報告發我郵箱!”
你腦子一陣發蒙:哪個報告?哪個客戶的資料?
這種現象被稱為「知識詛咒」。
先來簡單解釋一下:
通俗地說,就是當你學會了一樣東西或者熟知了一個信息,你就很難再站在沒掌握這個知識或信息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他人。
在你的概念中,「王經理」=「那個客戶」。
所以,你下意識地會認為,別人也是這樣想。你希望別人也會同步地把「那個客戶」轉化為「王經理」。
這就類似于溝通上的信息不對等,最后導致做事的結果出現了偏差。
當你在溝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可能知道自己在講什么,但是這并不代表對方能夠接受你目前的表達方式。
其實,溝通的目的是什么呢?
就是把信息高效并正確地傳達給對方,并確保在這一過程中,雙方對這個信息的理解是一致的。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溝通能力呢?
先拋「核心」
「核心」是什么?
其實,這就是你在本次溝通中最關鍵的部分。它可能是一個重要的信息、一個實用的方法、一個辯題,諸如此類。
在和對方交流之前,自己一定先思考:
我這次主要解決什么問題?
有什么重要的東西我第一時間想告訴對方?
然后,依據這個「核心」,再慢慢向外發散、延伸、填充……
舉個例子:想和朋友合伙開一個服裝店,你可以這樣說:
我想和你聊聊合作的事情,我是這樣想的……有什么樣的規劃……,我想聽聽你對于這個問題有什么更好的想法?
接著,在溝通過程中你們的話題肯定會有延伸和改變,你要注意你的「核心」,思考你們現在說的內容和「核心」有什么關聯?
如此,你就掌控了整個溝通流程。
先拋「核心」,也是為你以后的談話定下了一顆“釘子”,你只需要圍繞這“釘子”就有效避免溝通過程中的零碎和跑題。
這樣,你才能做到有效地傳遞信息,而對方也能清楚地知道你要干什么。
使用「具體的語言」
表達過程中信息量過少,導致不確定性增加,執行過程中出現偏差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我們的大腦天生對具體的東西感興趣,比如:裝滿冰塊的池子和藏了刀片的書。
看到這里,你的腦中是不是已經在不自覺的腦補畫面了?
那么,如何讓語言的表達更具體呢?
這里我們要用到SBI表達模型。
S(situation):在一個怎樣具體的場景下,時間、地點以及具體的情況;
B(behavior):說了或做了具體怎么樣的一件事;
I(impact):這件事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打個例子,當你認為下屬工作進度太慢了的時候, 你可以這樣表達:
(S) 昨天,我看了你們小組的日報
(B) 發現這個項目你負責的部分進度有些慢
(I) 讓我很擔心項目能否按時完成,是否會影響后續其他同事的進度。
這樣,就非常清楚地和對方進行有效溝通了,并將你的感受明確的傳遞給對方。
這樣的表達方式,能提高溝通效率。同時, 還能降低對方的心理防線, 讓對方更易接受。
講故事
故事可以教會我們解決的方法,讓你進入「場景化」方案。
譬如,遇到調皮不聽話的孩子,應該如何做呢?
如果只是告訴你:保持冷靜,化解他們的憤怒,和他們談話,認真傾聽他們的心聲。這些方法都太抽象了,你看了以后,還是不知如何下手。
但是,如果我講一個我解決過的相似事件的故事呢?我是如何一步步化解孩子內心的憤怒、如何傾聽和溝通、過程中孩子的反饋以及我的應對方法。
這樣的溝通過程是不是更加的場景化,在對方的腦中也容易形成具體的印象。
及時反饋
這是實現高效溝通最直接的方法。
上面這張圖,就清晰地展示了「反饋」的重要性。
從「我理解」到「對方理解」這是一個單項輸出過程,而「反饋」恰恰讓這個過程形成了閉環。
如果我們只是向對方陳述我們的觀點,因為經驗、認知等方面的差異,可能會出現理解偏差。
「反饋」其實很簡單,就是讓對方用自己的話再復述一下信息的內容。
這個尤其適用職場,每傳遞完一個信息后,讓對方用最簡單的話概括一下:要做什么?
這樣可以讓我們迅速站在同頻的軌道上。
今天,是一篇關于「高效溝通」的文章。
溝通是伴隨我們一生的能力,必不可少;溝通也是一門技術活,需要不斷地打磨。
希望,你覺得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