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抗疫的日子里,親子矛盾逐漸升級,很多父母都在抱怨:我的孩子怎么這么難溝通呢?怎么這么難管呢?軟硬不吃,我真的是沒辦法了……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大頭兒子和圍裙媽媽的聊天片段,了解什么樣的溝通方式更有效。
1.優化環境
不當溝通:
媽媽:“大頭兒子,不要邊看電視邊聽網課!”
高效溝通:
媽媽:“大頭兒子,媽媽幫你把書桌搬到你房間去了,以便你有個安靜的環境聽課學習!”
提示語:由于小孩子的自控能力較差,很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如果父母能夠在孩子出現不當行為之前優化環境(比如:優化學習環境可以提前給孩子布置一個安靜、舒適、整潔的環境),從而預防不當行為的發生,那么親子矛盾也會相應地減少。
2.提前預告
不當溝通:
媽媽:“說了多少遍了,玩具要收拾好,你知道剛才客人來家里媽媽有多丟人?”
大頭兒子:“你又沒告訴我有客人要來。”
高效溝通:
媽媽:“大頭兒子,等會有客人要來,你要提前把玩具收拾好哦!”
提示語:有時候孩子不是不想做好,只是因為家長沒提前告知,這樣引發的指責會讓孩子覺得莫名其妙,從而引起孩子與父母的對抗,提前預告讓孩子有時間去準備,一般孩子會更愿意配合父母。
3.提供替代方案
不當溝通:
媽媽:“你再拿爸爸的茶具來玩,看我不打斷你的手!”
高效溝通:
媽媽:“大頭兒子,爸爸的茶具容易摔壞,不適合你玩!媽媽給你買了一套兒童茶具。”
提示語:很多時候,孩子不是故意犯錯,他只是不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或者不知道該怎么做。提供給孩子替代方案,告訴孩子怎么做是合適的,孩子自然放棄不當做法。
4.先催更容易的事
不當溝通:
媽媽:“你快點,今晚9點之前必須把老師布置的所有作業寫完。”
高效溝通:
媽媽:“大頭兒子,過來看看,今天你想先寫哪一科的作業?”
提示語:有時候越催促,孩子越拖拉。一方面催促一般帶有命令式的語氣,這會讓孩子產生抵觸情緒,越催促越不愿意動;另一方面孩子拖拉的原因可能是這個任務對他來說太難,不知道從哪里做起,父母可以先把事情進行任務分解,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一步一步慢慢摸索,從簡單的任務開始做,從感興趣的任務入手,用詢問的表達方式(比如,你想先寫哪一科的作業……)激發孩子的主動性,孩子更愿意配合。
5.傾聽與共情
不當溝通:
大頭兒子:“今天我遇到了一個愚蠢的老師,我真的受不了他了。”
媽媽:“閉嘴,你怎么可以這樣說你的老師?你應該學會尊重他人!”
高效溝通:
大頭兒子:“我今天遇到了一個愚蠢的老師,我真的受不了他了。”
媽媽:“看來你對老師很失望,快來告訴媽媽發生了什么事吧?”
提示語:所謂的共情,就是我們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和立場,體會他們當下的心情,并且能用準確的語言表達出孩子當下的心情。
當孩子的情緒被觸及到時,當他們感覺到被理解、被接納時,孩子內心的那種不平衡和委屈就會下降,接下來我們再和他講道理他才有可能聽得進去。
如何才能做到積極傾聽呢?戈登博士強調過,父母要有積極傾聽的態度:
第一,專注。這意味著你要花費一些時間去聽。如果你沒時間,只需坦白就好。孩子會很愿意在其他時間進行。
第二,真誠。真誠的接納他們的情緒,不管這些情緒是什么,也不管它們與你認為的情緒有多么的不同。
第三,信任。信任孩子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緒,并有能力為他自己的問題尋找解決方案。
第四,平等。孩子是一個獨立于你之外且完整的個體,尊重孩子的情緒和感知世界的方式,對待孩子就像對待好朋友一樣,當他有煩惱時,你需要做的是協助他、陪伴他而不是介入其中。
6.表達“我——信息”
不當溝通:
媽媽:“你別吵了!煩死了!”
高效溝通:
媽媽:“大頭兒子,你架子鼓的聲音太大了,媽媽的耳朵很難受也沒辦法睡覺,媽媽睡不好會頭很痛,明天就沒辦法上班了!”
提示語:當孩子的行為影響到父母時發送的“我——信息”,孩子一般是愿意配合父母的,但前提是父母能夠準確地表達出來,那么怎么準確表達“我——信息”?戈登博士強調傳遞“我——信息”必須具備三要素:行為+感受+影響,注意在表達“我——信息”時要避免強調負面消極的感受(如,我對你很失望、我很生氣、我很憤怒等),應該在表達自我之前先反思自己憤怒背后的原因,是自己的什么需求受到孩子行為的威脅?把這個需求告訴孩子,其實不要低估孩子愿意替他人著想的意愿,孩子也可以善解人意、富有責任感,當然父母多表達“我——信息”還能增強孩子的同理心。
7.尋求互利共贏
不當溝通:
媽媽:“媽媽今天工作很累,你別來煩媽媽!”
高效溝通:
媽媽:“大頭兒子,媽媽工作回來很累,現在真的不想講故事,怎么辦?”
大頭兒子:“那你休息一分鐘再講。”
媽媽:“一分鐘不夠。”
大頭兒子:“兩分鐘?”
經過協商之后媽媽可以先休息20分鐘,再給孩子講一個故事,這個結果滿足了雙方的需求。
提示語:當父母與孩子出現需求沖突時:先表達自己的需求,滿足自己需求,但也要看到孩子需求,互相協商,尋求互利共贏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