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以后,獨生子女小N上的是混齡班。快上小學的孩子,天天哭著找媽的孩子,以及小N這樣夾在中間的孩子,在同一個班級里一起成長。
一度,我們對這樣的安排很滿意:小孩子本來就喜歡跟大孩子玩,小N尤其如此;她的語言發(fā)展比較靠前,跟老師也能比較順暢地溝通。初入新班級的問題,因此消弭于無形。
然而,蒼天繞過誰。
隨著班里的大孩子逐漸畢業(yè),小孩子大批加入,進入夾心層的小N,開始給我們出難題。
最近這半年的主題是,友誼和規(guī)則。
一群大孩子畢業(yè)以后,班里的role model缺失,剩下的孩子里,行為出格、音量最高的孩子最引人注意,于是小N不自主地模仿和追隨。
偶爾去學校參加活動,我會感到焦慮,因為,那個叫小N的女孩,看起來幾乎不是我的孩子。
她追在大點的男孩后面,說著她從來沒看過的動畫片的臺詞,比劃著學來的動作,主題無非是打來打去。
她在班里的circle time搶著說話,不管是不是輪到了她。等真的輪到,她又故意說錯。
概括說來,小孩子哭的時候,她眼睛紅;大孩子搗蛋的時候,她也急紅眼。
一開始,我們反思自家的養(yǎng)育方式。可是,在家,沒人奮力雞娃,她既有自由玩耍的時間,也有我們的陪伴;出門,她跟朋友家的孩子相處也很有愛、隨和,只要一起玩就高興。
“自查”查不出個所以然,我們就嘗試跟老師溝通。也聽老師的,讓她拿更多的主意,幫助、鼓勵她自理并承擔更多的責任。
然而時間一點點過去,在家和出門都沒什么異常,一到學校、一面對老師,還是故態(tài)復(fù)萌。挑戰(zhàn)規(guī)則,爭奪注意。
我們計劃先順其自然,看會有什么結(jié)果。
結(jié)果是,老師有老師的懲罰方式,而她已經(jīng)有了面子和尊嚴的感覺,所以經(jīng)常感到嚴重受挫;而她追隨的大孩子呢,不那么經(jīng)常“欺負”她了,但前提是她接受管制,讓渡權(quán)利。
更要命的是,除了幼兒園,她在其他的課上也開始尋找能帶她“搗蛋”的伙伴,如果沒有,她就自己來。
四歲的小朋友,會進入第二次叛逆期,老師告訴我們。
理論上是接受了,可是,為什么別的四歲小朋友,沒這么“叛逆”呢?我們還是覺得疑惑。
何況,有些問題也沒法通過學校老師得到答案:我們應(yīng)該將她直接拋入?yún)擦郑チ暤萌跞鈴娛硢幔焕蠋熓欠裼^察到,她這些行為后面的具體原因是什么?
還有,在學校之外,為什么在課外班上的表現(xiàn)也不好?畢竟,僅有的幾個課外活動,不是讓她跟小伙伴一起玩,就是她自己選的興趣班,而且課外的老師,都非常有愛心。在她看來,參加這些活動,就是去有更多小伙伴的游樂場,偶爾生病我們不讓她去,還非常失落。而且,課外班上,并沒有她特別害怕的孩子。
意識到這件事不是著急就能弄明白的,我接受了現(xiàn)狀,不再急于尋找原因、解決“問題”,而是一邊繼續(xù)她正常的日程,一邊觀察,看什么樣的方式能讓她平靜和開心。
這個時候就感覺,小N還是我的孩子啊,因為很容易就觀察到了:
- 跑過來求表揚的時候,要表現(xiàn)得比她還興奮:“你上次還不會跳呢,看這次動作跟老師一樣,跳得也好遠!”
- 自己哭的時候,要湊過去,輕輕抱住她:“我知道你難過,其實,我們大人也會這樣。你想說的時候,告訴媽媽,媽媽能幫助你。不想說,就再哭一會兒,沒有關(guān)系。”
當然,不是每一次都說同樣的話,做同樣的動作。但是,我總算知道了,她要的,不過是一點理解和同情——就算是大人,也會想要跟親密的人去顯擺;也會在難過時,渴望一個不問緣由的擁抱。更重要的是,她做的那些看似毫無必要的事,很多時候,也只是想要融入群體,換來友誼。
她要的是“被看到”,只是還沒搞清楚場合,也沒做好當一個大孩子的準備:即便沒有關(guān)注和表揚,也有動力做好一些事情;大多數(shù)時候,能夠管住自己,能夠有等待的耐心,能夠和不同的人玩耍。
雖然理解了小N,但我并不敢,也不能去給她織一張過于綿密的保護網(wǎng),讓她誤以為所有人都會溫和友善、包容她的任性。于是,我繼續(xù)留意不同老師的引導(dǎo)方式,并注意觀察小N和她同學的反應(yīng)。
XX老師不茍言笑,只表揚最符合要求的孩子;XX老師會扣積分牌,缺了就不能換玩具;XX老師,會讓每個孩子依次站到所有人面前表現(xiàn);XX老師,把孩子們分成小組PK;還有XX老師,直接無視淘氣的孩子,或者讓不守紀律的孩子坐邊上甚至出教室。
而即時效果是這樣的:
- 理論上長遠效益最佳的“自我驅(qū)動”,即“我對此有很大興趣,且能看到自己的進步”,對小N似乎不太起作用,因為除非老師特別關(guān)注(實際難以做到),不然僅憑孩子的記憶和邏輯能力,很難去跟她自己做比較。她衡量是否進步的標桿,是此刻在眼前的老師,而老師總是比自己厲害。
- 理論上要慎用的“外在激勵”,最立竿見影。不管是開架展示的可兌換禮品,還是老師熱情洋溢的贊美,在多數(shù)情況下,都能讓小朋友更加配合。
- 理論上不該用的懲戒,也缺乏效力。因為一般的懲戒會變成習慣不痛不癢,而升級的懲戒,明顯傷害到了孩子的自尊和她對老師的信任。
但是,即時見效快慢,與長期是否有益,并無直接聯(lián)系。繼續(xù)觀察。
幾個月后,通過對比“整體表現(xiàn)較好”和“整體表現(xiàn)欠佳”的情況,發(fā)現(xiàn)這跟小N得到的關(guān)注程度、感受到的無聊程度也有明確關(guān)系:
- 課外班,學生少、老師多,對每個學生投入的精力都充分;課程時間短,內(nèi)容循序漸進,總有些挑戰(zhàn),也總有給別人做示范的機會。所以除了十分困倦的情況,小N大體還能配合。
- 幼兒園,老師少、學生多,而且因為要兼顧不同年齡的孩子,內(nèi)容設(shè)置比較穩(wěn)定,小N經(jīng)常會感到無聊,注意力會被周圍同學吸引,所以還是老樣子。雖然老師說沒啥事,但一開家長會,behavior是她唯一會跟我們討論的話題。看了視頻,搗蛋的時候,小N最開心。
所以,“治標”的方案來了:保證小N上課前狀態(tài)良好,情緒穩(wěn)定;選那些有公平且言出必行的規(guī)則的課;安排的上課內(nèi)容有一定挑戰(zhàn)但不是太難;我們(而不是寄希望于老師)及時關(guān)注到并告知小N自己的進步和變化。
雖然不易做到,但在她上小學前的這兩年,盡量用這個方案做保障吧。
“治標”方案實行有一段時間了,變化最明顯的,是我們自己——更有耐心,更專注于當下。而小N,在方案落實越徹底的課上,表現(xiàn)越好。
這讓我更加堅信,想讓孩子走到的地方,養(yǎng)育者要先努力跑過去。
至于治本,我沒法一輩子去要求老師們因材施教或特殊照顧,更不能影響她的同學、同伴的行為。只能通過給她一個有安全感、有自尊的童年,為她提供心理上的支撐,讓她知道愛就是站在身旁,去理解、去欣賞。然后,努力幫她發(fā)現(xiàn)自己的興趣和特長所在,能夠自我肯定,心有所依。
明天能前行到哪,我們都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