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怕孩子叛逆。
“假叛逆”是孩子長大的表現,不需要害怕。
“真叛逆”往往是孩子骨子里缺乏自信,無法喜歡自己。
孩子自信不自信,最主要看孩子3-5孩子有沒有從爸爸這里得到“價值感”。
這是爸爸要送給孩子的第三種心理營養。什么叫價值感?
(前兩種是“自我概念”和“性別認同”,在前面的兩篇文章里我已經進行了分享)
有一天,有一個17歲的男孩和媽媽一起來咨詢,男孩媽媽說:孩子特別叛逆,整天一句話都不對他們講,就是沉迷在游戲里,問什么都不理人。
而男孩說:他總是忍不住特別焦慮,特別緊張,總害怕說錯話做錯事。現在已經在吃一些精神類藥物,還是感覺到每天都活的惶惶不安,哪里都沒有自己的存在感。他只有在游戲里才能感覺到生活還有一點點意思。”
這個17歲的孩子,正處于人生最好的年華,為什么就變成了這樣?
于是我讓他分享了他成長的經歷和故事,漸漸的我明白了問題到底出在了哪里。這是一個價值感極低的孩子,而造成他如此卑微的價值感的原因恰恰是他生活的家庭。
我們所說的一個人的價值感,就是他看重自己的程度。一個人越能認同自己的重要性,越喜歡自己,他自己的價值感也就越強。他才會感覺到自己值得被他人欣賞和喜愛,這樣的孩子就能夠尊重自己,自信起來。
而孩子最初對自己的重視,取決于他的父親對他重視的程度。
如果孩子的爸爸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孩子都很輕視或冷漠,甚至是粗暴對待自己的孩子,或者很少和孩子互動,很少對孩子表達愛和欣賞,那么孩子就會感覺到他自己在爸爸的眼里是一文不值的,他的爸爸根本不重視他。
即便父親每天為了他,工作得非常辛苦,努力為孩子提供給著他想要的,孩子也很難感受到來自父親的愛。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剛才那個男孩。
一方面,在他成長的過程中,他的父母從小就對他非常寵愛,什么家務都不讓他做,生怕他被累著;也盡量在生活方面為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盡量來滿足孩子成長的需求。
然而另一方面,在家里的時候,他的任何想法都是不被自己的父母尊重。當他和他的媽媽想法不一致的時候,他的媽媽就是一直給他講道理,講她自己的各種人生經驗,有時候竟然會講一兩個小時,想盡辦法,苦口婆心的說服孩子,一直到他接受為止。
而當他和自己的爸爸想法不一樣的時候,爸爸通常就會比較暴力的方式強迫他服從,會直接一巴掌扇過來,讓他閉嘴。
男孩說:“我知道他們是為了我好”。正是因為這樣,所以他慢慢就放棄了自己的想法和說話的權利,什么都聽父母的安排,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但與此同時,在這樣的家庭生活中,他感覺自己在家里其實一點地位都沒有,父母對他只有嫌棄和改造,沒有一點點的愛和尊重。
當一個孩子在失去自我價值感的時候,就不會在內心深處對自己產生正確的認同,這樣的孩子在哪里都找不到歸屬感。
由于原生家庭的原因,孩子會從小產生一個對自己的偏見:我一點都不重要。所以,他們更愿意看輕自己,轉而把目光投向別人,去重視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總是渴望著被認同。
這樣的孩子,他們很不自信,內心特別的自卑,更愿意把自己一個人和周圍的環境隔離,將自己封閉起來;做事也缺乏信心,更容易放棄,而不是去努力。因為當他們想要得到父母認同,努力得到父母人認同的時候,卻并沒有得到父母的尊重和認可。
而在家庭中象征著權威和力量的父親,對孩子缺乏相應的尊重和認可,是造成孩子自我價值感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
就如同那位17歲的少年,當他想要堅持自己的想法的時候,父親對他的態度決定他不僅不能從父母那里得到認同,而且還要為此承受父母憤怒的壓力。
為了讓孩子能更自信,讓孩子能夠建立良好的自我價值感,作為父親,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方面,應該做些什么呢?
要做好這三個方面,并且這些都是要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開始堅持做的。
第一,身體的接觸。
爸爸和孩子之間的互動經常是以打打鬧鬧這樣的方式進行的,這種身體的接觸的行為恰恰能夠讓孩子和他的爸爸進行深層的情感鏈接,孩子從爸爸和他的打鬧的過程當中能充分感受到爸爸對他的看重和喜愛。
當孩子能夠感受到來自爸爸的重視和喜歡的時候,就非常容易能夠確定了自己的價值感,很容易對自己產生認同,很容易告訴自己:在爸爸心里我是重要的。
第二,有威信。
父親越能遵守原則,同時可以做到嚴肅但不粗暴,父親在孩子的心理就越有威信。
很多的父親錯誤地把粗暴當成了嚴肅,當孩子做事不認真或者是孩子的想法和父母產生摩擦的時候,父親就會用一種粗暴的方式和孩子進行互動。
嚴肅是理性的,而粗暴卻是非理性的。孩子用理性的思考方式對待他的問題,卻換來父親粗暴的否決,孩子的感受是什么呢?他會感受到來自父親的愛和認同嗎?
同時,作為父親,給孩子原則的同時自己也必須要遵守。為什么要這樣呢?如果在家里,所有一個家庭生活中所有的規矩都是只對孩子一個人有效,父母用各種各樣的規矩來限制孩子的行為,孩子還會感受到自己在家里有地位,自己得到了父母的尊重嗎?
第三,經常和孩子談天說地。
父親對孩子的世界觀影響是最大的,因為父親看到的世界和母親看到的往往很不同,經常和孩子談天說地,孩子會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到很多父親的思維模式。
思維模式和價值觀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可或缺的。一個人能有怎么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他就能看到怎樣的世界。
孩子因為外來的感受而對慢慢開始認識自己,開始給自己定位,開始有個價值感,開始認識到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而這個過程中最總要的就是來自自己父親的鼓勵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