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今天挑剔、明天脾氣大、后天乖巧懂事,孩子并不像電視劇中的那樣聽話,這不又出現了令人頭疼的問題了。
軒軒一向懂禮貌,可上次逛超市他要買玩具我沒同意,他甩出一句臟話“WQ!”我生氣地質問他跟誰學的,他就是不說,我只好努力控制情緒,轉移了話題。
回家后,和軒軒一起吃零食,他有禮貌地說:“謝謝媽媽給我吃零食。”我抓住這個時機,首先肯定他是個講禮貌的孩子,然后跟他交流了不能說臟話的原因。誰知兒子卻理直氣壯地說:“可是爸爸和爺爺都講,媽媽也沒有生氣啊。”我這才意識到兒子講粗口的根源,家長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是多么的重要!
一、“漣漪效應”指的是什么?
“漣漪效應”亦稱為“模仿效應”,是由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杰考白·庫寧提出的,定義為:一群人看到有人破壞規則,而未見對這種不良行為的及時處理,就會模仿破壞規則的行為。如果破壞規則的人是人群中的領導者,那么波及人群的效應就更加嚴重。形象點說,“漣漪效應”描述的是這樣一種現象:往一湖平靜的湖水里扔進一塊石頭,泛起的水波紋會逐漸波及到很遠的地方。
“漣漪效應”換句話說就是在群體中的情緒感染,簡單點就是比如:在家庭中,孩子聽到自己的爸爸和爺爺爆“粗口”,那么在孩子面前“說話文明”這個規則就沒有多大的用處了,在孩子看來,是自己的爸爸和爺爺先違背原則的,所以自己的這種行為并不是錯誤的。因此對于禮貌的孩子來說,在這種群體生活的感染下或多或少會有影響。
3–4歲是孩子的語言能力飛躍性發展的階段,很多孩子從2歲時的簡單短句發展到3、4歲時表達出含有主語、動詞、形容詞、連詞等表達比較復雜意思的長句。并且4歲的孩子屬于臟話敏感期,所以他們會模仿成人和身邊的其他小朋友的話,尤其是那些看似非常有趣的臟話臟字眼,在孩子的內心中一點點泛起了漣漪!
二、孩子爆“粗口”的原因?
01.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們發現,每當說這樣的話的時候,對方會突然改變了表情,或是大笑或是生氣,這讓孩子感受到了語言的力量,不過他們對臟話、“爆粗口”并沒有一個什么概念,不知道這些臟字眼的道德色彩,也不懂得臟字眼給其他人帶來的不良感受,更不懂得臟字眼是罵人和詛咒的不良行為。只是認為這樣做很好玩,能夠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和樂趣,所以他們會越說越起勁。
02.環境影響
我們都知道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就像軒軒一樣,平時也沒有人教他說臟話什么的,但是自己通過日常生活中對家人的觀察中,發現爸爸和爺爺說臟話并沒有什么事,所以就在這種環境下自己也學會了說臟話。
03.表達不滿的情緒
孩子學會了臟話之后,他感受到臟話是一種很有“力量”的話語,能夠支配自己的語言情緒。然后當孩子處于憤怒、不滿等消極的情緒時,因為表達能力有限,可用詞語匱乏,就會借助臟話的方式來宣泄情緒,這也就成為了孩子最直接表達情緒的方式,也是孩子的天性。
04.引起家長的注意
很多家長由于自己工作原因,疏忽了孩子,對孩子的關心也變少了,所以孩子為了引起家長的關注,想和媽媽或者爸爸一起做游戲的時候,迫不得已的用說臟話、“爆粗口”的方式來獲得關注。
當發現孩子說臟話的時候,應該及時制止,并且告訴孩子在面對消極情緒的時候如何去發泄出來,每一個孩子其實都是一個天使,比起“不準說臟話”,不如讓孩子好好說話。
三、如何改掉孩子爆“粗口”的習慣?
01.先別著急批評,蹲下來聽聽孩子的想法
很多家長在看到自己孩子說臟話的時候,第一反應是生氣,接著就開始責怪孩子,其實有時候不妨蹲下來,抱抱孩子,問問孩子問什么要說臟話?或許孩子的想法會讓家長出其不意,有時候我們只知道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慮這件事情,但是孩子的想法和我們大人的畢竟不一樣。
02.以身作則,引導孩子文明用語
每個孩子都像一張白紙,沒有是非觀念,大人怎么教育,小孩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家長的以身作則非常重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可以去引導孩子講一些文明的話,比如:當別人遞東西給自己的時候,要記得說“謝謝”,如果是剪刀之類的帶有尖的物品,一定要把尖的一方朝向自己;當不小心碰到別人的時候,記得及時說“對不起”;如果想請別人幫忙的時候,讓孩子去說一句“你好,麻煩問一下可以幫我一個忙嗎?”
或許有些家長會覺得好繁瑣,沒必要,其實這些文明用語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孩子的一個心理,讓孩子知道什么是文明用語!當然在前期培養孩子的過程中,自己在尋求孩子幫忙的時候,也應該去說一些“請XX的話”,以詢問的方式得到孩子的幫忙,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是平等的,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
03.告訴孩子罵人的嚴重性,并且讓孩子懂得換位思考
如果孩子已經發生了罵人的現象,那么我們應該告訴孩子:罵人這種行為是不對的,你想一下如果媽媽整天說你是個“笨蛋”“傻子”,你會樂意嗎?肯定不會吧!所以你也不應該這樣說別人對不對?
如果你在朋友面前經常說說臟話,你就會發現你的朋友會越來越少,你想一下,如果你喜歡看的熊大經常說臟話,你還愿意看嗎?有時候你要懂得去換位思考知道嗎?那次之后孩子的爆粗口習慣有所改變,但還是會有。
04.適時的進行懲罰也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雖然說不能著急批評,但是如果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錯誤的話,適時地采取懲罰也是一個很好的辦法,比如:讓孩子面壁思過一分鐘,一分鐘后說出自己的想法;說臟話的當天不允許看電視。
懲罰不是目的,目的是讓孩子知道自己做錯了,并且以后不會犯了還會加以改正。
四、如何正確處理孩子的壞情緒?
首先,肯定孩子有壞情緒是正常的。父母必須知道孩子和所有人一樣,每一種情緒都是有原因的,對于孩子來說這些原因至關重要,嘗試著去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孩子的情緒,無論孩子怎么回應,都應該讓孩子知道,你尊重并理解他現在的這種情緒。
其次,堅持先處理情緒,在處理事情的原則。有時候孩子不能夠完全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所以這需要靠父母去捕捉孩子內心的情緒,可以給孩子提供一些情緒詞匯,比如:恐慌、緊張、不好意思、著急等詞,去幫助孩子了解內心的感受。對待有情緒的孩子耐心點,他們去表達自己情緒的時候是需要時間的,等孩子情緒平穩些之后,再去引導孩子說出細節,當孩子愿意講自己為什么會有壞情緒的時候,不要打斷他,讓孩子把這些不愉快全部說出來。
然后,為孩子設立行為規范。劃出一個明確的范圍,什么是可以被接受和理解的,什么是不能夠接受的。比如孩子受挫后打人、罵人或摔玩具,在了解這些行為背后的情緒并幫他描述感覺后,你應當使孩子明白,哪些行為是不合適的,而且是不被容忍的。這個過程是讓孩子明白,他的感受不是問題,重要的在于他的行為是否符合標準,所有的期望和感受都是可以被接受,但并不是所有的行為都可以接受。
最后,給孩子講道理。經過對孩子的肯定、處事原則、行為規范等一系列的行為之后,孩子已經清楚的知道自己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應該怎么去處理了。
接下來就可以引導孩子找出更好的方法來處理負面情緒:
- 先問孩子想得到什么?
- 與孩子一起討論解決辦法
- 和孩子討論:為了避免同樣不如意的情況出現,可以采取哪些預防措施。
小孩子說臟話,常常是出于好玩、無意識的模仿行為,家長及時控制情緒,巧妙地運用轉移話題、及時肯定、闡明原因、溝通感受、賦予責任感等正面疏導的方法,將“對抗”變為了一種“引導”。更可貴的是,傾聽了孩子的心聲,找到了問題的根源,家長與孩子在平等相處中共同進步。
模仿是孩子的不能,并不是惡意,但是如果放置不管、任其發展的話是不行的,家長要做的就是正確的引導和補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