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網上看到一位母親面對孩子不想上幼兒園時的”智慧做法”,令我印象十分深刻。
這位母親的女兒起初十分愿意上幼兒園,而且上幼兒園時候也不哭不鬧,第一次去幼兒園還向父母揮手示意讓父母回去,放學回家還和母親分享上學的故事。不料,半年后孩子無論如何都不愿意上幼兒園了,甚至開始裝睡覺。但除了要上學,平時都不哭不鬧也乖巧。
后來母親與老師溝通后并且自我反省后,發現是由于自己教育不當女兒叛逆起來。于是,母親給女兒樹立幼兒園榜樣,增強孩子的好勝心;讓女兒帶小金魚去學校,告訴她要照顧好小魚兒,每天早晨都提醒她早點去學校,否則魚兒餓壞了。經歷了大約一周時間,成功的轉移了女兒的注意力,女兒也愿意上學了。
之所以對此印象深刻,是因為自己的孩子之前也有一段時間叛逆不愿意上幼兒園,折騰了好久才解決這個問題,但是這位母親用”智慧”快速解決了孩子叛逆的問題。那么我們在面對孩子叛逆時候,怎么才能做到像這位母親那么”智慧”呢?這就要了解孩子叛逆的心理,并且要明白不可取的行為,以及應該遵循的三個原則。
01 “幼兒叛逆期“的心理特征
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出現在2—3歲,這是從嬰兒過渡到幼兒的階段,叫”幼兒叛逆期”。英文中有個詞叫做”Terrible Two”,翻譯過來就是”可怕的兩歲”。經過一年的醞釀,叛逆在3歲達到了頂點。
其實,”幼兒叛逆期”是孩子成長的一個轉折點,所有的叛逆都代表著孩子在長大,有了主見和獨立意識,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特點:
第一,他們喜歡說”不”,希望通過語言和行為來表達自己跟以前的不一樣。不論我們說什么,他們都說與我們反著來說”不”,叫他們吃他們說”不吃飯”;叫他們睡覺他們說”不睡覺”。
第二,他們喜歡這也試試那也摸一摸,但是他們的能力又很有限,因此,常常會演變成為大人眼中的搗亂。他想自己吃飯不小心弄得衣服太臟;他想自己洗臉時不小心弄濕衣服。其實他們是對很多東西感到好奇但也著急不能做好、不能明白,或者被父母阻止了”探索”所以哭鬧起來。
02 親情維護或強硬對待”幼兒叛逆期”都不可取
面對兩三歲孩子的不聽話、難管教還為一點小事愛發脾氣,很多家長實際上不知所措,于是做出了一些不可取的做法。
一是用親情維護。
當孩子因為自己的某種要求或愿望沒有得到滿足而大哭大鬧時,家長一時心疼而繳械投降,比如孩子哭著要別人家孩子的玩具,家長就滿足孩子和那位孩子或者孩子家長溝通,幫孩子要。
這樣子會容易讓孩子形成”只要自己哭鬧自己就可以獲得一切想要的東西”這樣的錯誤思維,不僅縱容了孩子,還讓孩子形成了用哭鬧來解決問題的壞習慣。
或者孩子做出”熊行為”的時候,護著孩子。比如前段時間我在公交車上看見一孩子扯了隔壁座位女孩的頭發,女孩有些生氣讓孩子說”對不起”,家長就說:”孩子還小,你就讓讓他唄。”這樣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小就可以無所不為”,輕則孩子不遵守規矩,重則更加叛逆、無法無天,成為幼兒園的”小霸王”,不受其他小朋友歡迎。
二是強硬對待,輕則指責,重責打罵。
此時此刻,孩子要么哭鬧不停,要么哭鬧之后繼續”我行我素”,這樣的做法效果十分不佳。
比如孩子想知道廚房門為什么推了就開再推就關但是他不會問,于是他跑去像大人一樣推推關關,當家長看到了覺得孩子調皮就指責孩子。
孩子受到了指責后就產生”爸爸媽媽為什么這樣對我?我只是想知道這個門為什么會這樣動,爸爸媽媽不愛我了”等等類似的想法,所以哭鬧起來。當哭鬧結束后,他們的想法還沒有得到實現就開始繼續去實現,比如”再去推門關門”,家長更生氣就開始打罵孩子,孩子繼續哭鬧起來。
不僅如此,還打擊了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害怕了就不再探索了,漸漸幾次之后他的好奇心就隱藏起來的了。或者讓孩子以后不敢說”不”,因為自己說”不”會得到大人的懲罰。這也是一些成人或者孩子不敢”拒絕”別人的原因之一。
03 正確操作,應該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1) 積極觀察了解和反省,找出孩子”叛逆”行為根本原因
根據孩子”幼兒期叛逆”的心理特點,一般來說孩子”叛逆”無非兩個原因,一是自己想嘗試,二是想突出自己的不一樣。
當孩子對家里的東西常常搗鼓的時候甚至在公共場合搗亂、扯別人的頭發,或者特別想要某一樣東西,就可能是好奇心在作祟。
當孩子要和自己對著干的時候,說”不”的時候就是在想突出自己的不一樣。
當然,也有特別的原因。比如我們教育方式不當,讓孩子形成了錯誤的想法。像開頭說到的母親,因為常常在孩子正在上學的時候就把孩子帶走,讓孩子產生了”上學想上就上不想上就不上,是十分自由的”錯誤想法。
因此,我們要仔細觀察了解孩子”叛逆”的根本原因,并且反省自己、家人教育方式,包括一直以來的或者最近的行為,再對癥下藥,比如是堅持原則、改變自己的方式還是尋找方法解決孩子當下問題。
(2) 尊重孩子好奇心,培養孩子同情心和愛心
尊重孩子好奇心,首先要理解孩子想要探索世界的欲望。孩子長大了,想要去探索這個世界,是值得開心的一件事情。畢竟孩子的成長需要他自己去走,父母無法代勞。孩子只有通過自己的觸摸、試探才能更進一步的了解世界。如果設置的太多框架,限制了他們探索的心,那矛盾就不可避免會發生。
其次,告訴孩子怎么做,在安全范圍內盡量讓孩子去嘗試。一位母親分享自己孩子喝湯的故事:孩子喝湯總是喜歡把湯從碗里舀到杯子里,然后對著杯子喝。我只是告訴她舀的時候不要灑身上,不要把杯子摔了,就不再打擾她了。而她這樣會乖乖的喝完一整碗湯,有時候還要喝第二碗。
把孩子保護得太好,固然可以遠離麻煩和危險,但是孩子得不到鍛煉,他們也無法學會預測危險和保護自己,還不能滿足好奇心。所以,只要在安全范圍內,可以盡量讓孩子自己去嘗試他想做的事情。但是,一旦遇到原則性的問題,父母千萬不能退讓,要讓孩子知道父母的底線在哪。
除了尊重孩子好奇之外,還要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和愛心。因為有些孩子叛逆性行為很多時候表現為破壞性、挑斗性。在孩子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進行”愛心、同情心”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同情心、愛心是人類共存共生的基礎,也是人生觀教育的關鍵。如對同伴要互相幫助,互相謙讓,不打人,不欺負人,敬老愛幼,同情弱者,盡量去幫助別人,保護動植物,疼愛父母等。這也是教育培養幼兒同情心的有效手段。如果幼兒有了這種愛心、同情心他們的叛逆性心理就會大大的減弱。這也是為什么一些小孩子會故意提到別的小朋友,但是一些小孩子就會扶起摔倒的小朋友。
(3) 換一種溝通方式,讓孩子更樂意接受我們的”管教”
很多父母在和孩子說話時,都習慣了用命令式:快點來吃飯!要睡覺了!這樣的口氣,對于正處在第一叛逆期的孩子來說,無疑會激起他們反抗的心。
這時,不妨換一種溝通方式,讓孩子更樂意接受我們的”管教”。這里有一些溝通小招數可以供大家使用。
第一,轉變說話語氣和表述方式。
由命令變請求,像”可以幫我去做一件事嗎?””哇,這里這么亂,可以幫我一起收拾一下嗎?”或者當孩子不睡覺時候說:”你的喬治和佩奇都睡覺了,我們也要睡覺了。”
第二,制定規則,減少啰嗦和廢話,在做事之前跟孩子協定好規則,當孩子不按規則辦時,我們也不用嘮叨,就按照規則處理,讓孩子自己承擔后果。
譬如,孩子吃飯愛看電視,我們可以跟孩子飯前制定規則,到時間就定時收碗筷,如果吃得不認真,飯就沒了,只能挨餓。當孩子真的看到由于自己吃得磨蹭而飯被端走時,他下回肯定會注意。同時,我們不要看孩子求饒就又把飯端回來,否則規則就沒有用了。
第三,給孩子選擇權,讓孩子有自主感。
當我們想讓孩子去做某事時,往往會這么說”你馬上XXX”、”你最好現在就XXX。”,但是效果并不好。
但我們把祈使句轉換成選擇題的話,效果就不一樣了。”你是想先收拾玩具呢?還是想先吃飯呢?”在這樣的有限選擇里孩子會感到被尊重,就會樂意做我們想他做的事情。
第四,少較真,多轉移孩子注意力。
尤其當孩子不聽話或者是犯倔時,不要和他講太多大道理或者給他貼上”學習態度不認真””脾氣大”等標簽。就像開頭所說的那位母親那樣,給孩子帶金魚去幼兒園照顧,順利地轉移了孩子注意力。
第五,給孩子緩沖時間。
當我們不想讓孩子繼續某件事時,可以這么說:”時間不早了,再玩五分鐘我們就睡覺哦!” 孩子聽到后,心里就會提前作準備,多出一段反應的時間,孩子就不會特別抗拒了。
孩子的”幼兒叛逆期”其實我們自己小時候也經歷過,有時候我們換位思考下就能明白孩子的心情。在培養孩子的路上,并不容易,有時候不要只是順著我們的想法就做出對孩子”批評””打罵”的行為。孩子的成長需要我們好好呵護和指導,我們教育好了孩子,孩子就能順利度過”叛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