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犯錯且屢教不改時,家長都是如何教育的呢?
有些家長會選擇用思想教育感化孩子,苦口婆心地給孩子講大道理;還有一些家長就簡單粗暴了,直接上手就開始揍孩子,揍到孩子聽話為止。
打孩子雖然效果立竿見影,但卻容易對孩子身心健康造成傷害,并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雖說我國有句俗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但這句話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家長摒棄了,因為打罵孩子從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家長教育的無能,不能通過溝通等方式來解決問題,只會付諸于暴力。
打罵對孩子造成的傷害要比你想象中大,不少性格存在缺陷的孩子在長大后都表示,讓自己感到不幸福的根本原因就是小時候所遭受的家庭暴力。它摧毀孩子的安全感,摧毀對父母的依賴和信任,成為一生性格缺陷的開端。
特別是下面幾類孩子,打罵對他們來說并沒有效果,還會對他們的心靈造成巨大創傷,越打越糟糕!
1.滿12周歲的孩子。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進入青春叛逆期,喜歡與父母作對,并且自尊心強。如果父母總是打罵他,會更加激起他的叛逆心理,甚至離家出走。
2.與父母關系不好的孩子。孩子本身與父母比較疏遠、不親近,你的打罵只會讓他離你越來越遠,他內心缺乏關愛,性格容易扭曲。
3.過于內向的孩子。孩子過于內向,不管什么事都憋在心里,這類孩子也不能打,因為他天生比較敏感,打罵只會讓他變得更加壓抑,不愿意和外界溝通。
4.孩子心情已經很低落的時候不能打。在孩子遇到挫折、心情低落的時候不要打,因為那無疑是雪上加霜,讓他更加痛苦。比如孩子因為粗心沒有考到第一名,本身已經很難受了,家長再打罵責怪他,會讓他更加傷心。
5.屬于孩子自己的事情不要打。有些家長就是管得太寬,孩子大事小事都要掌控,孩子不聽就開始打,這是錯誤的。孩子交朋友、穿衣服、興趣愛好等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長不必有太多的干涉。
但有些家長會覺得,自己家孩子屢教不改,苦口婆心講大道理對他沒用,打又打不得,這種情況下應該怎么辦呢?
給孩子的懲罰并不局限于打罵。家長提前給孩子設定好界限,告訴他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用簡單通俗的話讓孩子明白他要守的規矩;
接著告訴孩子,一旦他觸犯了界限,那他就會受到懲罰,比如被沒收零食、沒收一周零花錢、三天不許看電視等,這些懲罰措施既能讓孩子長記性,又不會像體罰那樣給孩子身心造成傷害。
規矩一旦制定,那家長就要嚴格執行,千萬不能心軟,否則只會讓孩子認為規則是可以隨意破壞的,增加管教難度。
當孩子犯錯時,家不要先急著責怪和教育孩子,而是要先聆聽孩子的需求,明白孩子的犯錯的原因和最終訴求,這樣才能更好的幫助孩子改正壞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