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說你,你怎么這么不聽話,上次給你安排了書法學習,你說自己坐不住。沒去一周就回來了,這次你自己說要學街舞,才一天你就告訴我腿太疼了,到底想干什么?你一天能不能聽點話?
還有上次周末你說自己去興趣班,我去詢問老師卻說你沒去學校,這些我都不想說,你能不能聽點話,別再這樣辜負我們了。
前幾天坐公交車的時候,聽到了一對母子的對話。本以為是父母在表達對于孩子的期望,沒想到到最后卻演變成了指責,甚至最后兩人下車之后,孩子一直低著頭而寶媽還在后面罵罵咧咧的。
在大部分父母的想法之中,自己孩子的很多行為都是不務正業、叛逆、不聽話,因為父母所給孩子設立的計劃是較為完整的,一環接一環的狀態只要孩子思考猶豫,這件事情都無法繼續進行下去。
當父母內心對于這些事情有了正確的分析之后,就會將所有的原因歸結于自己的孩子不努力、不上進、不聽話身上,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01孩子一生的三個“叛逆期”,父母“難管教”成常態
正常情況下,心理學家通過一定的分析表示孩子的一生有三個叛逆期,大部分父母在這個階段所接觸到的孩子都像是刺猬一樣,一碰就疼。父母如此。孩子也是如此。
- 三歲左右:執拗敏感期
在差不多三歲左右孩子有了明顯的自我意識,他們會通過自己的認知對世界有一定的分析。在這個過程之中,總以為自己能夠決定生活之中的所有事情甚至顯得較為固執、敏感、執拗,父母考慮到自家孩子本身心理萌芽特殊期,自然而然也不愿意計較,但是卻埋下了孩子叛逆的種子。
- 7-9歲:做一個大人
在孩子進入小學階段學習階段,可接觸到到的人越來越多,而這也會推翻他先前對于父母的認知,甚至認為自己父母讓他們不再像之前那樣讓自己臉上有光。
小時候認為爸爸是超人,長大之后卻也能夠發現爸爸身上的問題。而在這個過程之中,由于一些父母的過度管控,也會讓孩子想要去逃離心中的愿望,大都是做一個大人快樂的長大。
- 青春期:自我意識頂峰
青春期的孩子一直是大部分家長比較害怕的存在,他們表現出來的一種執著感讓家長無法忽視。當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后他們所表現出來的狀態儼然是一個大人一樣,他們也在刻意的去扮演大人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狀態,獨立自主。
只是這種決定很有可能和父母所表達出來的目標有一定的差距親子之間矛盾激化,而父母所感知到的孩子狀態一定是比較叛逆的,這也成為大部分父母較為贊同的存在。
02孩子的行為真的是叛逆嗎?
可是大家有沒有思考過,自家孩子身上所存在的問題真的是叛逆嗎?我們對于孩子的批評指責,難道對他們真的有好處嗎?如果細細的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父母眼中孩子的叛逆行為,其實是因為以下幾點原因。
1)自然發展規律
在孩子不斷成長長大的過程之中,其實心理也在隨著身體不斷的變化,這也是較為正常的狀態。在三歲左右進入執拗敏感期,入學之后更加想要自己決定事物,青春期對于父母更多的是一種反叛。這是大部分孩子身上所存在的情景,我們就可以將它歸結為自然發展規律。
2)自我訴求表達
孩子永遠不像父母所想的那樣,他們不會是一個沒有思想沒有意義的機器。當表達出來自己不愿意的情形時,孩子也享有和父母的交談告訴父母自己內心想法的訴求,而一些孩子不懂得如何表達,較為暴躁的處理方式就是他們的選擇。
3)建立親子邊界感
父母和妻孩子之間本身就應該有一個比較明顯的邊界感,只有這樣孩子和父母才能更好的相處。可是現在一部分父母考慮到對于孩子的督促從來沒有想過和孩子分離。
孩子內心有想要逃離的沖動,而父母又將他們一把抓住,這種邊界感的缺失讓孩子較為煩躁。
03孩子的這些行為真不是“叛逆”,父母弄清楚才能和孩子相處融洽
我們可以了解到孩子表現出來的這種所謂的叛逆行為或許并不像父母所想的那樣,僅僅只是他們想要反駁父母的話語。特別是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行為,父母應該辯證的分析。
⑴愛頂嘴≠叛逆
一些孩子比較喜歡頂嘴甚至發展成為“一句頂十句”的狀態,這讓父母感到十分生氣感覺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有可能一巴掌、混合雙打、棍棒教育、實際上愛頂嘴真的是叛逆嗎?我們從另外一種角度思考,或許是孩子言語溝通能力,或許是對父母的信任關系建立。
⑵執拗倔強≠叛逆
就像我們上面所說的,孩子三歲的時候變得執拗倔強,這其實也并不是我們所謂的叛逆。任何人都有自己做事的原則體現,而父母如果想讓孩子和自己一樣,就會認為孩子有自己的堅持顯得較為叛逆。因為孩子不愿意聽他們的,但實際上這僅僅只是孩子自我的成長而已。
⑶特殊個性≠叛逆
生活教會父母應該和群體生活,但是孩子卻更加傾向于特殊個性的狀態,父母從這就會了解到孩子不太愿意像主流習慣一樣生活。
可是難道每一個人都應該像一個機器,像一個模板一樣和別人生活的一樣嗎?孩子有些時候表現出來這種特殊個性,僅僅只是他們內心真實想法的表達,父母應該慶幸而不是認為他們叛逆。
04父母如何重新定義孩子的“叛逆”,讓娃更好成長呢?
大部分父母對于孩子的叛逆有一定的誤解,作為父母如果我們愿意去重新定義所謂的叛逆或許能給你帶來不一樣的看法甚,至和孩子相處起來更為融洽。
缺點的另一面是優點,優點的另一面也是缺點,這種相互融會貫通的方式大家一定要了解,而對于叛逆的重新定義也是從這兩方面來說的。
?孩子的叛逆或許可以這樣理解:
①有自我思想、自我意識
有一部分人終其一生都無法突破自己內心的桎梏,他們在面對很多事情時總是跟隨別人。因為擔心自己說出的話,會遭受到別人的不滿,只有選擇盲從才能讓他們心安。
可是這樣的孩子他們是不幸福的。而對于父母眼中的叛逆孩子來說,他們既然能夠和父母表達,就暗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自我的意識。
②孩子勇猛有沖勁
叛逆的狀態并不是任何人都曾選擇過,所以我們應該清楚這種叛逆的狀態也只有少部分人能夠體會。在小時候較為叛逆的孩子,他們長大之后身上必然會存在一種勇猛的情緒,做什么事兒都有沖勁兒。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這是很多人缺乏的,這種性格的形成主要原因在于小時候都敢和父母對抗,長大了必然也會有自己的能力去表達內心。
③孩子不可替代
當孩子成為一個特殊的人,父母通過一定的教育也會讓他們成為不可替代的存在。或許我們有些時候所摒棄的叛逆才是孩子未來成功最為缺少的東西,當孩子表現出來個性特色的時候,我們如果能夠以欣賞的態度,那么孩子也會發展的更好。
叛逆“優點化”,父母如何運用?
當我們對于叛逆有了重新定義之后,父母要了解到孩子本身的優點,當然也需要思考到底如何運用這樣的想法去促進孩子成長?
①認同孩子的行為
如果我們不能夠理解孩子的行為,最少也應該以一種平和的狀態去和他們相處,而不是隨意指責孩子的所有行為。當然如果可以的話,最好還是了解到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理解并且認同他們的行為。父母有這樣想要平和解決的狀態,孩子自然而然也會以一種柔和的情緒和父母相處。
②適當的引導最關鍵
不管怎么說,父母在孩子人生之中所扮演的角色較為重要。孩子慢慢長大之后,父母也應該轉變自己的角色,從什么都要安排的管理者到最后默默無聞地引導著。可能巨變讓父母感到為難,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這對于孩子的重要性。
③鼓勵孩子自我發展
現代社會不缺少優秀的人,但是卻缺少很多有自己獨特個性的人。我們如果能把自家孩子培養成為一個有特點、有特色、不可替代的人,相信他們未來也會表現出來比較優秀的狀態。
普遍意義上的叛逆是父母群體對于孩子的一種誤解,如果我們愿意從另外一個角度去思考這種所謂的叛逆,相信也會改變你和孩子相處的方式,甚至讓家庭變得更為幸福美滿。在面對孩子所謂叛逆情緒時,你是怎樣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