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孩子喜歡玩具,有的孩子貪玩游戲,還有孩子常常因為不想要寫作業和父母鬧情緒,這都是孩子成長階段的一種正常現象。但正是因為這樣,經常會被父母認為是不懂事的孩子。其實父母不知道有時候玩具才是挖掘孩子興趣的好玩伴,從陽臺到客廳,再到房間,甚至廚房,各種各樣的玩具,都會讓孩子欣喜若狂產生興趣。
正是因為孩子喜歡玩,所以家里經常總是亂糟糟的。這時來教育勸導孩子也不會聽話,父母就會對孩子用憤怒、嘲諷、訓斥、恐嚇、毆打等方式懲罰孩子,要求孩子聽我們說的話或達到我們的要求,迫使他們改變這些行為,大家多數會認為這種是有效的方式,但事實并非如此。短期來看可能會有一些效果,但是這些招數用得多了,孩子就像擁有抗體一樣,效果會越來越差,甚至反彈,孩子的表現也會越來越差,嘗試使用這6“招”來管教你的孩子,不打、不罵、不發脾氣,會比懲罰更有效。
傳統的育兒方式已不再適合今天的孩子,在我們打罵孩子的同時,也剝奪了他深入思考自己錯誤行為的機會。時代在變,社會在不斷進步。民主思想影響著整個社會的氛圍,對我們的生活方式產生深遠的影響,平等觀念深入人心。父母不再享有絕對的權威,不再享有超越孩子的權力。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需要我們的正確引導,我們不能通過毆打或責罵他們來迫使他們服從我們或改善他們的不良行為。相反,我們應該相互尊重,站在對方的角度上相互理解,從孩子自身角度出發來進行引導,讓孩子愿意接受我們的指導。
如果您面對孩子的錯誤行為,我們建議您采取這六種方法效果會更好,而不是毆打、訓斥、恐嚇等強制懲罰。
一、客觀看待事情
客觀說明事情的嚴重性和不可控性,告訴你的孩子具體的不滿意行為和你期望的行為,必須明確兒童的思維和理解力與成人不同,孩子們不僅難以理解概念和抽象性的事物,而且他們也無法解釋你隱含的意思。有時您可能會認為您的孩子的行為不合適,但您的孩子卻因您的表達方式不合適而不覺察,他可能根本不理解,從而不傾聽或不面對也可能是無意的。
二、給予孩子選擇的權利
給孩子選擇,讓他們自己做決定。人們喜歡做多項選擇題,無論他們是老板、對手還是孩子,他們有自主選擇性,通常就會很容易達成協議。也就是說,他可以自己做決定,人們通常會發現更容易接受和遵循他自己的決定。如果別無選擇,對方很容易與我們對抗以保持自己的決定。
三、行為和態度
做你所說的,強化你的態度和行為。例如,當一位母親告訴她的孩子被帶到購物商場時不要跑來跑去,孩子已經知道了,并告訴了他的母親不會亂跑,但過了一會兒,他開始亂跑了。這時,媽媽走過去,把孩子抱到了購物車里。當孩子知道我們說的時候,他知道他肯定會承擔自己錯誤行為的不利后果,而且當他做出了這樣的行為,承擔后果時就會減少沖突。
四、自然結果教育
給孩子帶來自然的結果。孩子們并不覺得這是父母的懲罰,而是他們自己的不良行為造成的結果。他回顧他的行動,這很容易理解。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通常很難說他做錯了什么,除非錯誤的行為影響了他,如果這種行為有負面影響,那他就會深刻反思。
五、引導教育
引導孩子想辦法彌補錯誤行為的后果。例如,孩子在家里玩耍時,地面積水、被踐踏和弄臟。我們可以為孩子提供選擇,讓他們承擔自然后果,以避免將來發生這種行為,但是不要忘記引導孩子彌補錯誤,比如讓他自己打掃地板。
我們平時的習慣是罵孩子,然后自己打掃地板。讓孩子擦地板和我們自己擦地板有很大的不同。這個時候擦地板不是對他的懲罰,而是當我們的孩子長大了,如果他做錯了什么事情后悔時,我們在教他我是如何面對的問題,希望能積極思考如何解決。而不是消極地思考,停在這里無濟于事。
六、溝通需求和感受
當某些行為或問題反復出現,導致我們和我們的孩子之間發生沖突,或者當沒有達成一致時,長期存在的問題就相對復雜。我們需要共同討論,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并達成協議,并執行操作。這與工作中常用的頭腦風暴方法相同,一起找雙方都能接受的建議,付諸行動。
這個方法并不總是按照大人的意愿去做,是爭取雙方的一致想法,也教會孩子參與解決問題的思路,對他以后的生活工作都將會有好處。
總結:
作為父母,我們并不是天生的就具備作為優秀父母的標準。我們也是要不斷學習如果成為更好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一定會與孩子產生摩擦,意見不一。這時我們就應該學會換位思考、互相理解,不論成年人還是孩子都需要尊重,并用真誠的態度去溝通。當父母遇到孩子 調皮淘氣的時候,不能只想著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