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會員媽媽無奈地提出了一個困惑她已久的問題:
“最近3歲的寶寶晚上總喜歡鬧,各種拖拉磨蹭,就是不肯上床睡覺,這還沒過年呢就開始興奮了?小孩子也有節前綜合征的毛病嗎?”
她家孩子白天午睡很好,一到中午自己就乖乖躺床上,一閉眼很快就能睡著,根本不用哄。
最開始她還以為是中午睡得太多導致晚上孩子睡不著,但以前怎么都不這樣呢?
而且她感覺孩子也不是不困,就好像誠心和她作對似的,不管是“刷牙”、“洗臉”,還是“上床”,每一件事情都各種拖延。
說一萬遍“該刷牙睡覺了”,人家仍舊趴在地上玩小汽車,雷打不動,或者滿屋子跑來跑去,假裝沒聽到。
眼看時間一分一秒過去,還沒洗澡、沒刷牙、沒換睡衣、沒講睡前故事……老母親煩躁得頭頂冒煙、
拖他去衛生間吧,但一拖,他就秒變秤砣。等好不容易哄騙到床上,認為可以安心睡覺了,結果,前戲剛剛開始。
脫完襪子脫褲子,脫完褲子脫上衣,脫完上衣換睡衣,換完睡衣想噓噓,尿完噓噓講繪本,一本一本又一本……
“媽媽再講一本可以不?我要看小熊~”
“明天再講,馬上睡覺。”
“就再講一本,求你啦,媽媽~”
好不容易講完第N本,關上燈,就只見黑暗中,他的運動力瞬間爆棚,被窩里鉆山洞。
老母親用盡最后的理智把他摁回床上,他又開始撅起小屁股,
“媽媽,快看看,看看蒙古包。”
“媽媽困了,明天再看吧,乖,閉眼睛睡覺!”
“媽媽,你的手機亮了。”
“睡覺!再不睡打屁屁!”
終于一切都安靜了下來,但等你不經意地睜開眼睛卻發現……
磨蹭,是孩子們的普遍現象。但他們都是因為什么原因磨磨蹭蹭呢?看著他們可愛無辜的小臉,父母又能拿他們怎么辦呢?
孩子為什么不睡覺?
首先,如果你家寶寶剛2、3歲,那么他會處于自我敏感期的階段,心理學上認為,這個時期寶寶會從特別依賴父母逐漸變得獨立。
這是寶寶產生自我意識的萌芽階段,他全部的熱情和注意力集中在了自我的構建中,他會用自己的方式來探索充滿未知的新奇世界,以此獲取心理上的滿足感。
試想當你沉浸在你沉浸在一項事物中,是不是也最討厭別人來干涉你?寶寶此時的心理狀態也是如此,他們對大人的要求和安排會表現出很大的自我選擇性。
而寶寶也對早睡、晚睡、對身體好不好這些大人的想法沒有太深的觸動,因此就算有些困意了,但因為在玩玩具、看動畫,不想睡就是不想睡。
當父母提出相反意見時,寶寶就會本能地產生反抗情緒,“消極怠工”的表現就很自然了,再大些的孩子還會找各種借口:
再玩兒10分鐘,再讀一本繪本,再看最后一集動畫片,再喝一杯水……
歸根到底寶寶無非是想自己決定玩耍和睡眠的時間罷了。
“怕黑”也是孩子不肯睡覺的一大原因,此前我們寫過這樣一篇文章《孩子為什么會怕黑、怕鬼?都是這3種心理在作祟》,這里就不再贅言了。
總之一些恐懼的想法在大人看來是非常可笑的,但那些怪物卻真實存在于孩子的腦海里。
當然孩子害怕的情緒通常來講也不會太激烈,父母的耐心引導總能很快幫他們度過這道心理難關。
除了主觀上的這些原因,還有一個客觀原因,每到年節都是大人們最忙碌的時候,下班晚、吃飯晚,父母開始變得晚睡在所難免。
孩子總是善于學習、模仿的,父母習慣了晚睡,孩子自然也不會早睡,不知不覺就容易養成拖拉的習慣,慢慢會失去管理時間的能力。
父母對于孩子的引導很重要,但并非單純地告訴孩子如何正確去做就夠了,適當的時候也需要讓孩子學會自己承擔錯誤的后果。
6種方法拯救磨蹭孩子
1、認同孩子的磨蹭
因為嫌棄孩子磨蹭不睡覺,父母會不停地催促,日復一日,孩子晚睡的毛病可能沒改,媽媽卻添上一個新的毛病——嘮叨。
想想那些我們嫌父母嘮叨的時光,不都是這么來的么,從最開始的抵觸、反抗,逐漸形成了對媽媽的“免疫力”,管教也逐漸變成了無奈的“嘮叨”。
所以對付孩子磨蹭,千萬不能催,因為你越催,孩子有可能越慢。
而且,我們還要意識到一點,那就是當我們不斷提醒孩子“快去……快去……”的時候,其實你是在以成年人的節奏來衡量他的節奏。
他達不到你的要求,你會煩躁,孩子也會有逆反心理,不再配合你。
父母最應該做的,就是肯定孩子的節奏,順應他的節奏,順便制定規則。
只要孩子沒有違反規則,那么,適當慢一點兒也沒關系。
2、制定規則,教會孩子管理時間
日本行為科學管理學家石田淳經過研究發現,孩子拖拉磨蹭,其根源是對時間“無感”,同時缺乏時間管理能力。
當這種心理狀態持續下去,得不到扭轉時,孩子可能會對拖拉上癮。
但是告訴一個兩三歲的孩子“時間”,可能有點兒難,所以,建議每位家長都給孩子準備個沙漏或者鬧鐘。
設定不同的鬧鐘鈴聲,可以用孩子喜歡的音樂當鈴聲,當這首音樂響起的時候就去刷牙,那首音樂響起的時候就去洗澡等等,讓孩子逐漸形成對時間的概念。
一個計時的小沙漏,可以幫助孩子明確“看見”時間。
比如:給孩子講睡前故事時,用小沙漏來計時,跟孩子說:“沙子漏完后,就是20分鐘,咱們的睡前故事就講完嘍!”讓孩子學會支配自己的時間。
3、把睡覺變成游戲
有寶媽支招可以假裝“使壞”,把孩子喜歡的玩具或者睡衣藏到被子下或者床頭柜等地方,讓寶寶自己去“尋寶”,把睡覺也變成好玩的事情。
類似的睡前小游戲還有很多,但這種招數真的有用嗎?
也有不少媽媽表示,效仿后都哭了,孩子不但沒睡著,自己還被折磨得不行。
如果寶寶越玩越興奮,那就說明還是沒玩對。
睡前游戲的關鍵在于建立一套固定的“儀式感”讓寶寶觸景生情,給寶寶營造出一個安靜舒適的氛圍他自然就覺得自己該睡著了。
我們可以調暗臥室的燈光,躺在床上,摟著寶寶說:寶寶,和你喜歡的東西說晚安吧!
外套晚安,褲子晚安,鞋子晚安,玩具晚安,被子晚安,臺燈晚安,椅子晚安,窗簾晚安,……晚安,我們要睡覺咯!”
說著說著,你會發現,原來還在你懷里扭個不停的寶寶,慢慢安靜下來了,小手小腳變得放松,呼吸越來越均勻,小家伙已經進入夢鄉了……
又或者讓寶寶平躺在床上,對他說:“現在是寶寶的按摩時間,媽媽會從頭按到腳,按到腳趾的時候,我們就要睡覺啦!”
先輕輕按摩寶寶的額頭、耳朵,然后是臉,接著是肩膀、手臂和手指,輕柔地按摩腹部,最后再按摩大腿和小腿。捏完小腳,對他說:寶寶,快睡吧!
在游戲中,孩子和媽媽有足夠的互動,孩子很容易接受,也更能感受到愛意,睡得會更踏實。
4、提供安全感
有的孩子很容易焦慮,往往要逐漸建立起安全感才能入睡。
他可能會因為媽媽上班忙,陪伴的時間變少,心里有一些焦慮,所以很需要安全感。
他會認為最后的睡覺時間是和媽媽最親密的時候,所以,遲遲不愿意入睡。
我們能做的就是,滿足他睡前的一切需求,讓他知道媽媽很愛他,讓他獲取足夠的安全感,而做到這些其實非常簡單。
一個心平氣和的媽媽,只要做到陪在孩子身邊,觀察孩子需要什么,然后滿足他,就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好的來源。
當然,還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比如柔軟的小布偶,或者小毯子,孩子摸著或抱著軟軟的東西也能感到安全。
5、看得見的鼓勵,看不見的進步
“寶貝,今天你自己9:20就上床睡覺了,沒有讓媽媽提醒,你又進步了,媽媽表揚你!”
實踐證明,來自于父母的簡單的鼓勵和認可,每個孩子都會乖乖被套路。
為了讓孩子更有積極性,還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獎品,比如,按時洗澡就獎勵一張貼畫或者小紅花,一個星期都按時上床睡覺,周末獎勵一小時的游樂場或者買一本喜歡的繪本。
小獎勵兌換大獎勵,比如攢夠30朵小紅花,可以購買玩具、全家外出旅游、采摘等。
這樣,既能激發孩子的興趣,又能幫助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還能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6、父母也要早睡早起
最終還是要說回父母以身作則的問題,如果想讓孩子早睡,晚上9點后,父母要營造一個安靜的環境。
放下手機,關掉所有房間的燈,讓孩子躺在床上,給他講故事,陪他聊一會兒天,等待他慢慢進入夢鄉。
等孩子睡著后,父母如果真的覺得睡覺“太早”,可以關了等在其他房間上網或者看電視,但要注意聲音小一點兒,確保不吵醒孩子。
孩子學習掌控時間要比大人更難,改掉一個習慣也比大人慢,他的自控力、專注力、記憶力等各方面都還在成長的過程中。
這需要父母的耐心和幫助,萬不可急于求成。
愿每個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