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神獸”都開學了,家長們又開始了抓狂的生活。孩子早上起床磨磨蹭蹭,晚上寫作業也拖拉,一定要大人在旁邊一直催促才肯動一步,一點主動性都沒有。
現在很多學校都有校車接送,方便家長接送孩子也節省交通時間,每天早上我都會把孩子送到站點,等孩子上了校車之后再去上班。
校車每天都挺準時的,但總是有不少孩子晚來,有時候司機等一等,但一個孩子太晚了會耽誤按時發車,這樣一來其他同學就跟著遲到。
這一情況特別常見,上次開家長會老師還強調了這件事,讓家長們一定要監督孩子早點起床。
家長們也是有苦難言,別看孩子起得特別早,但起來后一個勁地磨蹭,一會上個廁所一會拿個筆,一轉眼就過了時間。
早上家長抓狂的樣子,和孩子不慌不忙的態度,這一幕像極了動畫里的蠟筆小新,明明有校車最后美芽不得不騎著自行車一路狂奔到學校。
看見孩子磨蹭,大多數家長只會從孩子身上找原因,卻一點都不懂得反思帶娃的方式。除了孩子的壞習慣,家長的引導方式也很關鍵,很可能是家長是親手培養出了一個磨蹭的孩子。
家長在一旁不停催促,讓孩子不知所措、做得更慢
大家都知道要鼓勵教育,但在生活中做得卻不盡如意。在時間緊迫時,家長會忍不住不斷地催促孩子,一直在孩子耳邊重。
這樣的情境下會加劇孩子的心理壓力,做事情有時候會更加慌亂易出錯,導致反復做都做不好,效率越來越低。
在孩子該學習獨立的時候,替孩子做了所有事情
這一錯誤相信絕大多數家長都做過,看孩子慢騰騰地無法自己做好一件事,家長催促兩句后就直接動手幫忙,有了父母的幫助,孩子們輕輕松松就解決了問題。
在遇到同一件事情時,孩子一樣沒有時間意識,甚至會一味地等著父母做,長此以往孩子的拖延癥越來越重。
父母本身就有磨蹭拖拉的壞習慣,卻對孩子雙標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可以這么說,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能看到父母的影響。如果自家孩子辦事磨蹭,沒有時間管理觀念,不如自察自己的行為。
有沒有良好的時間規劃、平時上班會不會遲到?父母都沒做好的事情,又有什么立場去要求孩子呢?這種雙標的批評無法讓孩子信服,遲遲改不掉磨蹭的壞習慣。
雖然說在3~6歲是孩子行為模式定型的時間,在這一時間中最容易培養良好習慣,但從什么時候開始都不晚。
磨蹭看起來不是什么太嚴重的缺點,但孩子做事磨蹭,除了上學遲到、寫作業慢之外還可能做事沒有效率、不懂規劃時間等問題。家長這樣做,才能夠和孩子一起提高效率。
幫助孩子找到做事的順序,按次序做事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教會孩子做事的順序與邏輯,分清主次、根據急緩安排時間。
比如,在晚上寫完作業后,帶孩子把明天要用的文具、書本裝好,把早晨要換的衣服提前找出來,這樣早上起來就不會手忙腳亂。
家長別一味催促,要教會孩子正確、更快的方式方法
孩子做事慢,大多家長都覺得是孩子沒有時間意識,不懂得珍惜時間,但更多時候是孩子用錯了方法。像不按時起床、吃飯左顧右盼,是孩子的不良習慣,需要好好改一改。
但如果是孩子做作業慢,一道題要做十幾分鐘,這時家長要看孩子是不是沒有掌握方法,是不是有簡便方法可以做出來等。
如果是這種情況,就需要家長耐心解答,帶孩子一起摸索更高效率的做事方法。
習慣養成需要一段時間,家長要讓他慢慢適應
一個好習慣的養成至少需要21天,對小孩子來說,這個時間有可能延長。所以,家長不要著急,多給孩子一些適應時間,讓他慢慢地改變壞習慣,一點點地快起來。
家里的孩子做事磨蹭,別只顧著批評,仔細反思一下自己平時是否有過錯誤的引導。知道以上注意事項和方法后,家長們不要著急,耐心引導就好,畢竟人無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