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咸寧11歲女孩叛逆期不肯讀書,被單親爸爸拉下田,在烈日下挖藕四小時。盡管父親很心疼臉曬脫皮的女兒,但他表示,不吃學習的苦,就要吃社會的苦。最終,女兒痛哭認錯,保證會好好學習。此事引起了社會公眾的廣泛討論。
如果孩子只是單純叛逆,不想讀書,那么這般體驗式教育確實可以起到警醒作用,讓孩子知道,與體力勞動吃的苦相比,讀書學習應該更輕松,從而更加用心學習。為人父母者,大概都有盼望兒女好好學習、長大成材的念想,但是筆者認為,父母心可貴,而如此決絕的“挖藕式教育”卻要三思而后行。
我們要知道,事件中的女孩為何不想讀書?在該事件中,父親的做法會否起到理想作用?“挖藕式教育”是否具有普適意義?這些問題我們需要進行逐一思考。
該事件中的父親聲稱女兒是在學校與老師頂嘴后,被老師反映不想讀書的,然而這位父親并未細問女兒不想讀書的原因,直接就帶著女孩“體驗生活”,這種做法未免有失妥當。若女孩只是單純厭學那還好說,若女孩是因為某些心結而對學習生了抵觸之心,比如受到了一些不公正待遇,與同學們的關系不融洽,學業上的壓力太大等等,這些問題并不是一次“體驗式教育”就能解決的。只有弄清問題的原因,才能真正對癥下藥,取得良好的解決效果。
在這則新聞中,我們無從得知女孩不想讀書的真正原因,也無法預計“體驗生活”的教育方式是否能取得其父親所愿的理想效果。下田挖藕,本意是讓女兒體驗勞作的辛苦,從而生起遠離體力勞動的想法,努力學習以求更好的出路。孩子對生活和社會的認識還不夠深刻,此種“體驗式教育”或許會取得一定的教育效果,起到敦促學習的作用。但究其根本,不想讀書的癥結未弄清并予以解決,那個女孩以后是否還會生起類似厭學心理呢?
不能否認,“挖藕式教育”對于孩子們來說,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孩子們通過下田務農的方式體驗勞作的辛苦,能夠體會到生活的艱辛。然而,這種體驗式教育并不適用于所有情形。如果孩子們厭學是另有隱情,那么此種方式不但不能起到積極作用,還可能給孩子帶來壓力和恐懼,結果反倒弄巧成拙。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父母的夙愿,但這種“挖藕式教育”確實應該三思而后行,了解前因后果、而后對癥下藥才是解決問題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