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七八歲討狗嫌”,有這個年齡段的家長真是有切實的體會,孩子不再是曾經的軟萌可愛的寶貝了,變成各種頂嘴,叛逆,不聽話。
不聽話就是父母難以忍受的行為。家長輕則語言鎮壓,重則武力解決。
那么,對于聽話和不聽話的孩子,未來有什么差別,我們看看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曾做研究,將孩子分成兩組,一組是乖順聽話的,另一組則是反抗性較強,不聽話的。
結果發現:
反抗性較強的孩子80%都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做出決定的能力。
而反抗性較弱的孩子,只有24%的人長大后能夠獨立行事,大多需要依賴他人,就是我們常說的“媽寶娃”。
這類孩子有什么特征,沒有思考能力,沒有決斷力,懦弱,膽小害羞,這樣的孩子走向社會能發展好嗎?孩子的問題背后都有家長的問題,家長們可對照自查一下。
孩子“不聽話”說明他開始獨立思考,想著和父母溝通自己的訴求,是尋找自我,建立自我個性的必經過程。
德國兒童心理學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所言:能夠和父母進行爭辯的兒童,長大后會比較自信,有主見,擁有創造力,敢于挑戰自己。
“不聽話”的孩子往往未來可期,家長不能讓“聽話”來限制孩子這些能力的發展。
我們不永遠是對的,孩子也不會永遠是錯的,家長要有寬容孩子不同想法和做法的胸懷。
當然,家長允許孩子頂嘴不聽話,并不代表讓孩子任意妄為,在不失原則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妥協。讓孩子“聽話”,也不只有強硬的命令和說教,其實還有更高明的做法,我們看個案例。
在一檔親子節目,叫《考不好沒關系?》中,主持人撒貝寧問在場的爸爸,在孩子心目中是怎樣的形象?
多數爸爸說自己是一個超人般無所不能的形象時,有一位爸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位爸爸叫湯珂,他的孩子從4歲開始從事職業運動訓練,如今8歲已然拿到全國冠軍。
他說:“在我家孩子心中,我就是個事事都不如他的爸爸。” 他花大把的時間和孩子待在一起,帶他行走萬里絲綢之路…旅程中他會和孩子交流自己的想法,會詢問孩子自己不確定的路線,他說:“每個人都不是萬能的,孩子需要有更高的眼界和更高的境界。”
兒童教育專家周海宏教授曾說:“適當“示弱”,在親子關系中是很有意義的相處方式和溝通技巧,不僅能夠保護孩子的天性,還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孩子和家長之間,也是需要平衡的,家長太強了,孩子就弱了,相反,家長弱了,孩子就強了。
很多家長抱怨現在孩子自私,不知道心疼家長。其實不是孩子不知道疼你,而是你從不開口,給他一個心疼我的機會,孩子從來只是被動地接受媽媽的愛,沒有教育過,怎么付出愛。
現代家庭教育中的最大問題是:父母可以為孩子付出金錢,卻不肯為孩子付出心思。
教育孩子是一門很深的學問,需要研究學習。與其說陪孩子成長,不如說和孩子一起成長 。
您怎么看?歡迎留言說說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