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戰役,發生于1947年5月13日至16日,是解放戰爭期間一次大規模運動戰和陣地戰相結合的重大戰役。華東野戰軍在粟裕的高超指揮下,以“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大無畏氣概,于沂蒙山區全殲來犯的國民黨軍整編第74師。此次戰役,開創了在敵人重兵密集并進的態勢下,從其陣線中央割裂殲滅其進攻主力的優秀范例。
華東野戰軍經過3天的連續勇猛沖擊,浴血奮戰,將國民黨軍精銳部隊,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第74師全部、干凈、徹底地殲滅于蒙陰東南之蘆山、孟良崮地區,同時頑強阻擊了各路援敵,整個戰役合計殲敵32676人,擊斃驕橫跋扈的敵師長張靈甫于指揮所山洞,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是打破國民黨軍對山東解放區重點進攻和扭轉華東戰局的關鍵一戰。
為了啃下整編第74師這塊硬骨頭,華東野戰軍也付出了較大的代價,據戰后統計,參戰部隊犧牲2043人,負傷9300人,其他減員846人,合計損失12189人。這說明,74師的確是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有著比較強韌戰斗力的國民黨軍主力部隊。
在此次戰役中,74師表現出來的戰術特點有:
1、善于側擊。進攻時以小股兵力和較強炮火突擊正面,而以主要兵力進行翼側包圍,沖擊時普遍用沖鋒槍開道,火力密集,攻勢猛烈。
2、連續小群作戰。其戰斗編組精干,每組不超過5個人,主要以湯姆遜沖鋒槍和手榴彈為突擊武器,沖擊時先投一排手榴彈,爾后以猛烈的沖鋒槍掃射開路。一批接著一批,一批垮了一批又上,像海浪一樣連綿不絕。
3、善布疑陣。在攻占我軍陣地后,狡猾地取下鋼盔放置于塹壕邊沿,偽裝于正面組織防御,而實際上卻是把部隊擺在兩翼,等到我軍實施反沖擊時,即從兩翼包圍。有時則故意敗退,引誘我軍追擊,隨即使用預先設置好的自動火器予以殺傷。
4、步炮協同密切。74師炮兵較多,彈藥充足,進攻時注意發揮炮火的威力。步兵在炮火準備開始時即向前推進,當炮火向我軍縱深延伸之后,步兵即發起沖擊。如果沖擊受阻,即集中炮火支援,步兵再組織第二次、第三次沖擊。步兵指揮員戰術素養較高,重視和炮兵的聯絡,能夠準確地發出信號,為炮兵指示目標及提出要求。
同時,該部隊的弱點也非常突出:
1、過于依賴火器,尤其是炮火。一旦遭到我軍炮火打擊,則士氣大減。
2、害怕我軍迂回包圍,當發現我軍插入其縱深或者側背時,往往喪失信心,迅速收攏部隊只求自保。
3、步兵戰斗精神不強,害怕近戰夜戰。一旦兩軍相迫,進入到使用手榴彈和刺刀的白刃肉搏階段,很快就敗下陣來。
“喜見賊師精銳盡,我軍個個是英豪!”孟良崮戰役的勝利,體現了粟裕卓越的軍事指揮藝術,體現了華東野戰軍的強大戰斗力。而張靈甫兵敗身死,74師全軍覆沒,則深刻地說明了站在人民的對立面,逆歷史潮流而動的軍隊,不管有多么能打,也避免不了失敗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