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很多孩子們撒起謊來是越來越“得心應手”了。在傳統觀念里撒謊就等于孩子的人品出了問題,爸媽們一查覺孩子們有撒謊的現象就如臨大敵。輕則斥責一頓,重則鞭打。
平心而論,其實大人在小時候也撒過不少謊,事情也或大或小。孩子撒謊算不得是什么稀奇事兒,需要我們用平常心去對待。撒謊有時是出于孩子的恐懼心理,找準孩子為什么撒謊和為了掩飾什么才是我們應該做的,而不是用棍棒代替說教。
正對孩子說謊,爸媽又有哪些誤區呢?
撒謊就是心虛,必然要誤入歧途
其實說孩子撒謊是因為心虛有很充分的科學依據。
比如:你出門前吩咐孩子完成作業,結果發現孩子并沒有照做,而且還撒了謊。為什么你會覺得是孩子心虛?那是因為你認定撒謊的目的是為了掩蓋他沒有完成任務的錯誤,但是在孩子看來這只是為了讓媽媽開心而撒的謊。兩者都沒有錯,只是出發點不一樣 。
正是因為孩子找到完成作業會讓爸爸媽媽開心,所以很多小謊都是為了“哄”爸媽而已。想要孩子認真學習需要讓他認識到學習的樂趣和必要性,而不是一味告訴他“考得好我就開心”或者“考好了給你XXX獎勵”。這種方式都是在固化學習的作用和意義,也是在直接告訴孩子“你是為了我們開心而學習”。
撒謊就是完全錯誤的
很多時候我們生氣的都是孩子撒謊這個行為本身,而忽略了背后的因果關系。
如果孩子考差了向你說實話,并且向你解釋只是因為別人或者試卷太難的原因造成的,你是否會相信呢?撒謊就是把事情扭曲或者歸咎給其他人。這也是大多數孩子撒謊的模板。但是要知道撒謊并不是完全錯誤的。孩子們撒謊是因為害怕面對我們知道事實后的反應,他們也能夠意識到撒謊是不對的行為。但是誠實是很難戰勝恐懼的。在責罵或者教育孩子的同時,我們應該想一想孩子愛撒謊是不是因為家長太嚴格了。如果爸媽知道事情后的反應不大,不至于打罵,那么孩子們還會絞盡腦汁去撒謊嗎?
謊言背后還是謊言甚至是連環謊言
成年人的世界往往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一旦孩子撒了慌,我們對他們的信任度會急劇下降,這個警覺性沒辦法改變,畢竟這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社會法則。成人世界里邏輯性是很強的,但是孩子的邏輯能力沒有那么完備。對于不常撒謊的孩子來說撒一次謊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甚至需要用很多謊去彌補這一次的謊言 。撒謊的成本擺在哪兒,孩子自然不會隨意觸碰。
孩子說謊是屬于正常現象,但是一旦達到某種頻率就是性格上出現了問題,如果不及時糾正在人品上也會留下缺憾。那么當孩子不經意間養成愛說謊的壞習慣時除了揍一頓以外,爸媽們還有什么妙招嗎?
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話說的是真的不錯。言談舉止、待人接物都是對孩子耳濡目染的時刻 ,品行溫婉的父母培育的孩子在性格上更健全。父母養成不說謊的習慣,孩子也會把誠實作為人生信條去踐行。把優秀的品質傳承下去,把健全的人格展示給孩子,這才是我們家庭教育的意義所在。
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和安全感
孩子愛撒謊是因為害怕承擔后果,有的父母在揭露孩子謊言的時候更加生氣 ,對孩子的責罰也更重。我們不妨想一想,家長責罵、打罰過孩子之后,是否就能解決問題了?對孩子有什么好處?孩子受完責罰錯誤還是沒有更正,甚至會造成對父母的恐懼心理,為了逃避責罰,下次“該”說得慌一個都不會少。最終家長是出氣了,孩子卻什么也沒撈著。都說吃一塹長一智,孩子下次編織的謊言就會更加完美。說謊的成本不斷攀升,爸媽為了驗證自己的猜想也會和孩子“斗智斗勇”起來。家庭氛圍扭曲,反而更容易讓孩子沒有安全感。
保持情緒穩定,隨時有效率地解決問題
一旦我們察覺到孩子對我們說謊,作為家長會各種驗證自己的猜想。這個階段屬于負面情緒積累期。在戳破謊言的那一刻就是我們情緒最高漲,憤怒值達到頂峰的時候。把孩子打一頓的作用只能是讓家長自己舒緩憤怒,對孩子和對事情的解決都毫無益處。誠然,我們倒是可以仍然信奉“棍棒底下出好人”的教育理念,但是如果有更好的解決辦法,我們為什么不采納呢?
當問題出現的時候只有情緒穩定的人才能去處理,孩子的教育不就是一個充滿問題的過程嗎?情緒穩定是一門大學問,更是迅速解決問題的關鍵。孩子是最容易好了傷疤忘了疼的群體,一頓打與頓頓打的區別在于讓孩子記恨與否。孩子、家長都渴望開明的教育,我們都不希望出現母慈子孝的情景。既然作為家庭權利的使用者我們更應該明白,營造一個和諧家庭氛圍的主動權在家長身上而不是孩子。我們可以把負面情緒歸咎到孩子身上,但是我們卻不能指望通過棍棒消氣甚至解決問題。孩子的性格很多都是遇強則強,況且我們又能強硬幾年呢?在情緒穩定的基礎上和孩子積極溝通才是上上策略。
孩子愛撒謊的毛病在無論在哪個年紀都可以得到改善或者根本解決,當然越早越容易,也越早越好。孩子養成誠實的品質也更利于我們去教育 ,這是一個雙向溝通的過程。父母不要以為自己能夠通過棍棒控制孩子,要用寬廣的胸懷包容他們,博大的思想啟迪他們,自律的習慣感染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