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一種行為,非常容易激怒父母,就是:做事情磨蹭、拖延。生活中,我見過許多父母哪怕是耐心極好的人,但是一遇到磨蹭、拖延的娃,也能分分鐘抓狂。
以我的小侄子為例,他每天寫作業,都讓哥哥嫂嫂頭疼不已。小侄子從放學回家推門進屋的那一刻開始,哥哥嫂嫂就囑咐他先把作業寫完,再吃飯,最后玩游戲,把重要的事情先做完,也能徹徹底底地休息。但是無奈的是,小侄子寫作業就是悠哉游哉不著急,寫著作業,不是要喝水,就是要上廁所,要么就是坐在座位上出神、啃手指。明明1個小時能寫完的作業,小侄子每天都硬生生拖到臨睡前才寫完……
孩子喜歡磨蹭、拖延,做事情缺乏效率,嚴重影響成長
其實,我們都知道,有的孩子做事情可能會慢一點,這情有可原的,因為每個孩子做事情的節奏不同,再加上有的孩子限于身體發育的原因,年齡越小他就越慢,但是這絕對不是毛病??墒?,如果孩子明明能夠完成一件對他來說,并不難的事情,但是他在做這件事情的過程中,就是漫不經心、拖沓、不操心的樣子,就是說明他喜歡磨蹭拖延。
孩子做事情磨蹭拖延,對個人成長來說,不是一個好的開端。它會讓孩子做事情變得效率低下,也會磨滅孩子做事情的斗志,放緩了孩子成長的“進度條”,讓孩子浪費時間在原地打轉。
孩子喜歡磨蹭、拖延,有非常復雜的原因
那如果孩子沾染上磨蹭、拖延的習慣,父母該怎么辦呢?其實,父母第一時間需要做的,不是無數次地催促孩子快一點,也不是拿起雞毛撣子,逼迫著孩子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緊迫性,集中注意力,好好做事情。而是先幫孩子找到他喜歡磨蹭、拖延的原因:
①孩子時間觀念淡薄,導致的磨蹭拖延
孩子喜歡磨蹭、拖延,可能是因為缺乏對時間的感知,才陷入了懶散的狀態。有研究發現,孩子長到大概三歲,才會慢慢形成對時間的認識,等孩子長到七歲,才逐漸形成了時間的概念。也就是說,我們大人能夠清晰地感知到時間的流逝,由此引起對短暫時光的珍惜,還有規劃的意識,在孩子那里可能暫時是沒有的。特別是,如果孩子從小的一切衣食住行,都是由父母安排妥當,孩子自己的時間從來沒有遭受過擠壓,就更不知道時間為何物了。
②孩子對需要完成的事情,產生了抵觸情緒
磨蹭、拖延,它不是一種性格缺陷,更有可能是對需要完成的事情,產生了抵觸情緒。就拿孩子寫作業來說,可能他不是不會寫,只是一想到寫作業,就有無聊、不安、沮喪、自我懷疑等負面情緒,給孩子強大的壓力,所以孩子才拖延著不完成。在《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中,就有提到,人會對開始或完成任何任務或者決定感到焦慮,而將拖延作為應對焦慮的一種機制。因此,父母看到的孩子磨蹭、拖延,可能只是孩子對自己情緒上的保護。
③孩子的拖沓,是在對父母進行無聲的反抗
孩子做事情磨蹭、拖沓,父母怎么說都不管用,也有可能是孩子正在對父母進行無聲的反抗。父母對孩子來說,是天然的權威,孩子很多時候都要被迫聽從父母的話,遇到不滿的時候,也不能表達出來。孩子就會想要用拖延、磨蹭的方法去應對。比如,孩子放學后,本來是想先玩再寫作業,但是父母非讓孩子先寫作業再玩,孩子無法正面反抗父母,就一邊寫作業一邊玩,所以出現了磨蹭、拖延的現象。
幫孩子擺脫磨蹭、拖延的方法
孩子出現了磨蹭、拖沓的行為,是有種種的原因,但是如果不早點改正,最后肯定是會吃虧的。父母承擔著教育孩子的主要責任,有必要做好以下幾點,幫助孩子改正:
①幫孩子建立時間觀念,學會時間管理。建議父母先幫助孩子從生活小事中,體驗到時間的流逝,比如給孩子買一個小鬧鐘,然后帶著孩子做一些計時閱讀、答題、勞動等小游戲,增加他的時間感。然后,父母再陪孩子做一些時間上的規劃,比如星期天上午要做什么事情,下午要做什么事情,把時間的使用一點點整理出來,孩子就更加珍惜時間,減少拖延。
②父母學會跟孩子平等交流,適當尊重孩子的意見。父母不是孩子的監工,不應該一直按照“發號施令”的方式養育孩子。不然,孩子不會愿意像提線木偶一樣,任由父母指揮來指揮去。如果父母愿意尊重孩子,讓孩子知道他所有的意見都能得到父母的尊重,孩子以后在面對他們布置的任務時,也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不容易出現消極抵抗,磨蹭、拖延的行為。
【話題討論:你家孩子做事情有磨蹭、拖延的習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