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過后,你有沒有發現家里孩子們的“拖延癥”明顯比節前更嚴重了,讓他去洗漱睡覺,非要磨蹭半小時;讓他提前把寒假作業寫完,到現在還剩下一大半!簡直就像陀螺,打一下動一動,否則就干脆躺下。
直擊老母親內心深處的靈魂拷問:娃的拖延癥,到底該咋整?
要老岳說,很多父母在看待這類問題時往往都是站在利己角度,認為問題出在孩子身上,那么要做出改變的首先是他。但老話常言,有因才有果,我們不妨倒推一下,身為父母的你,平時是如何做的。
在兒童感覺統合發展過程中,最忌諱一件事,即父母包辦代辦,限制了孩子各項能力的發展。比如,孩子不會系紐扣,不會系鞋帶,你忍不住上前幫忙;孩子吃飯太慢,弄臟衣服,你就不停喂飯。如此一來,他的精細動作、手眼協調等等能力如何能夠發展起來?
等到孩子年歲漸長,你想讓他快速系好鞋帶,快速收拾好書包,但因為能力不足,他只能慢慢悠悠去做,甚至不愿意去做,久而久之養成了拖延的壞習慣。
當然,還有一類家長,自身就存在嚴重的拖延癥,今日事拖到明日再做,答應孩子的承諾也一拖再拖。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這樣的成長環境下,潛移默化中也從負面影響了孩子自律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因此,從以上兩個方面來講首先需要轉變的是父母的行為理念,以身作則樹立在孩子面前不拖延,不找借口,今日事今日畢的形象。
而從孩子的角度來說,之所以會出現拖延行為,也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第一,天生就是慢性子。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有些孩子天生就是喜好安靜的類型,即使外界有強烈的刺激,他們也不慌不忙,做事慢條斯理,這種先天的氣質不太容易得到改變。
不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和這類孩子玩一些競技類的游戲,激發孩子的積極性。
第二,時間觀念不足。
所謂時間觀念不足,就是他不知道父母口中的三分鐘,五分鐘有多久,怎樣是快,怎樣是慢,對于時間的概念他們是模糊的。
對于這類孩子,我們可以這樣來做,如果孩子年齡還小,不認識時鐘,家長可以通過具體的數量要求,比如“再玩一局”、“再玩五次”,來敦促孩子;而已經認識時鐘的孩子,家長則應該適時提醒孩子時間,以及接下來的行程安排。
第三,專注力時長有限。
比如,在寫作業時聽見開門聲要看一看,看見手機想要玩一玩,總是分心不能集中注意力,認認真真地把作業寫完,最后磨蹭拖沓到深夜。
而注意力不足,分心好動的根源,大多在于感統失調,像前庭門檻過低,觸覺敏感,髓鞘化發育不良……這時候,就需要家長及時帶孩子做感統訓練來進行改善。
第四,感統能力不足。
上面我們講到,父母包辦代辦限制過度,會在無形中剝奪兒童能力發展的機會。
孩子可能會因為本體覺發育不足,動作笨拙,做事吃力而導致動作緩慢。再進一步講,因為肢體的不協調,孩子在做事時總擔心會出錯,會被責罵,自信心備受打擊,做事情時更加畏首畏尾,瞻前顧后,形成惡性循環。
面對這類兒童,一方面父母多鼓勵,多夸贊,少催促,多引導,持續給孩子提供滿滿的愛和能量,提高他的自信。另一方面,加強兒童本體覺訓練,如大運動:攀爬滾蹦跳,以及身體協調性、 靈活性的操作游戲;手部精細動作:穿珠子,夾豆子等。
本體覺是自信心和創造力的根,孩子只有經過大量的后天鍛煉,將身體的協調性,靈活性不斷提升,才能在小朋友中間會玩,在課堂上會學老師講授的內容,每天自信滿滿地面對周圍人和事。
你看 ,孩子拖沓磨蹭的原因有很多,父母一定要選擇智慧的方法去解決。無論如何,謹記以下四點,可以有效降低兒童出現拖延癥的概率!
1、父母不要過分溺愛,包辦代替孩子成長,學會放手,培養孩子獨立自理的能力;
2、尊重而不干涉,引導而不教導。當孩子動作很慢時,稍微等一等,別急著催促他,循序漸進才能奠定扎實基礎;
3、從生活小事中,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比如從家門口走到臥室需要用時幾秒,一分鐘能從卡片中找出幾張帶有水果的。孩子有了具體的時間概念,才能在準確的時間內更好地完成所要做的事情;
4、感覺統合,是兒童一切能力發展的根本。堅持做感統訓練,從根源處提高兒童自信心、大運動、語言等能力,激發孩子的內驅力。有了內驅力,孩子做事才更有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