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孩子怎么這樣,不讓做什么偏偏做什么,下雨天非要往外跑,大雪天想要吃雪糕,站在高高的臺階上就往下跳,每天都看的人心驚膽戰(zhàn)”。
最近后臺很多家長留言說,自家的孩子總是喜歡做危險的事情,越危險,就越愛玩,越不讓他玩,他越要玩。說了無數(shù)遍禁止這樣做,孩子依然我行我素。面對未知的危險,生怕哪天傷害到孩子,但是又實在是不知道該如何教育孩子才合適!
看到知乎上也有人提問相應(yīng)的問題,有一個回答還是吸引到我的注意:“給孩子看一些車禍和墜樓的視頻,保證他變得乖乖的!”
下邊的評論可以分為兩個聲音:一種認為視頻太血腥,害怕嚇到自己的孩子,產(chǎn)生其他不好的效果。另一種則認為孩子的安全大于天,只要有效完全可以試一下!
那么面對孩子總做危險的事情,我們是否應(yīng)該用嚇唬孩子來達到目的呢?
不建議采用嚇唬孩子的教育方式
有的家長給孩子看了車禍的視頻之后,孩子在車上確實開始主動的要求系安全帶了。這就是“替代強化”,孩子因為看到別人不系安全帶從而引發(fā)慘烈車禍的視頻,從而聯(lián)想到自己,出于害怕心理,主動系上安全帶。
【替代強化】是指學(xué)習(xí)者因觀察到榜樣的行為受到強化(獎勵或者懲罰)從而使自己間接地受到強化。
比如小朋友在全勤的情況下,老師會獎勵他一個小紅花,其他小朋友就知道了全勤=紅花獎勵,從而促使其他小朋友不再遲到。
替代強化的作用消失很快。孩子們在電視和動畫片中看到其他人物沒有系安全帶,并且也沒有出車禍,他也就【不會再害怕】這件事。更有些小朋友因為知道視頻都是拍攝出來的,會覺得這些內(nèi)容都是假的,就是故意來嚇唬小孩子,車禍離生活是很遠的,這樣【嚇唬孩子】的教育方式就失靈了!
所以就會有家長反應(yīng),替代強化的教育方式剛開始還好,后來就沒啥效果的。
【嚇唬孩子】的教育方式,如果視頻形式不當,會對孩子的心理形成不可逆的影響。會促使他看到陽臺或者輪胎都會是抵觸、害怕。
并且看視頻嚇唬孩子的教育方式,其實是孩子出于害怕才做出的行為反饋。但是他其實始終沒有明白這樣做的重要性。
想讓孩子不在危險的邊緣瘋狂試探,作為父母的我們就要做好安全教育!
1、形式上不過激
我們可以給孩子【適度嚇?!康陌踩逃绞?/span>,比如帶孩子看適合其年齡段的安全教育動畫片。避免里面血腥的畫面,父母要在一邊陪同,并且告訴孩子系安全帶的重要性。要讓孩子明白,只有【不好的行為】才會引發(fā)不良的后果,盡量別讓孩子沉浸于不良后果的畫面和想象中。
對于心理承受力弱的孩子,我們可以用擬物的方式來告訴他事件的危險性。比如告知孩子從沙發(fā)蹦來蹦去很危險,就可以用雞蛋模擬空中掉落摔碎的場景,那孩子就會明白,如果自己跳來跳出出現(xiàn)意外,就會和雞蛋一樣。
認知發(fā)展階段理論中指出,孩子在2-7歲的時候認為萬物皆有靈,雞蛋碎了,小雞就出不來了,那它就看不到自己的爸爸媽媽了。
2、認知上構(gòu)建規(guī)則
隨著寶寶自主意識不斷增強,渴望著能獨立活動,冒險心理慢慢萌芽。冒險型寶寶總是處于一種興奮的情緒狀態(tài),習(xí)慣性地動手去摸摸東西,用腳去踢踢周圍的物品。他們很固執(zhí),從來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動,不考慮后果,也記不住以前得到的教訓(xùn)。
對于孩子而言,他們還不明白規(guī)則意識。所以父母們要給孩子樹立清晰的規(guī)則意識。比如我們可以用歌謠來給孩子傳輸規(guī)則觀念:“紅燈停、綠燈行、過馬路、看兩邊?!?/span>
在公園玩耍的時候,看到別的小朋友在玩秋千,就可以跟他一起討論蕩秋千多大的力度和幅度就會飛出去,這樣會讓他心里有個譜,可以帶他當場試驗。他下次再玩就知道安全范圍了。
隨著孩子年齡增長,我們可以帶孩子玩角色游戲,讓他扮演警察,我們扮演小娃娃。從不同的行為規(guī)則,誘發(fā)孩子進行點評。孩子有了評判對錯的意識,就會很好的對自己的行為進行約束!
3、生活中塑造榜樣
孩子是具有極強的模仿性的,幼兒時期的模仿來源主要還是撫養(yǎng)著以及動畫片中。但是他們并不會對模仿行為進行正確和錯誤的認知。
所以作為父母的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塑造言行一致的形象,給孩子建立模仿對象。優(yōu)質(zhì)的動畫片也是給孩子塑造良好行為習(xí)慣的絕佳途徑,孩子面對自己喜歡的卡通形象,會潛移默化的進行模仿。
任何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一些磕磕碰碰的情況,家長如果過度的保護孩子,不讓孩子早接觸這些危險。那么,孩子就會失去很多獨當一面的機會。讓”危險”成為孩子的朋友,讓孩子更加全面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