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不減責任,不減質量,也不減成長。
它在給孩子的學業松綁的同時,也在給家庭教育“加碼”。
備受矚目的“雙減”政策,終于隨著孩子們的開學全面落地了。
根據雙減提出的新政策:
孩子們周末、節假日、寒暑假,不用上培訓班了;
周一到周五,回家不用寫作業了;
每逢月底、期中,也不用考試了。
總之,孩子們都輕松了!
可是雙減之后,家長就能真正做到撒手不管了嗎?
雙減,看似給孩子的學業松了綁,實則對孩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少孩子因為作業減少,就變得懶散、沒有毅力,難以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雙減”后新學期,父母一定要警惕孩子“積懶成笨”。
雙減的背后,其實是對父母和孩子的“雙加”。
父母,要加什么?
為了配合雙減落地,前不久教育部又頒布了“5加2”課后服務政策:即每周的5個工作日中,每天延長學校課后服務至少2小時。
很多網友表示不理解:孩子都歸老師管了,那還要父母干什么?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絕不可能置身事外。
在教育轉型的關鍵時期,父母一定要加強對家庭教育的重視。
1. 一加陪伴
新學期第一個周末,就看到一個父親帶著孩子去公園搞“水火箭”發射。
這個活動有些“科學實驗”性質,既好玩,又讓孩子對一些物理知識有了更直觀的了解,可謂寓教于樂。
雙減后,孩子們空閑時間增多了,這就需要家長花費更多時間陪伴孩子。
家長再忙,在接送孩子上下學的路上,在晚飯前后、睡覺前這些時間段,也要抽出半小時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可以陪他聊聊天,了解一下孩子當天所見所聞,心情如何,增進親子關系;
或者陪他看看書、下下圍棋,陶冶一下情操;
或者陪孩子散散步、打打球、玩玩游戲,放松一下神經。
周末和節假日,也可以帶孩子出來感受一下大自然,或者帶孩子去少年宮、科技館、博覽館等地方長見識。
父母的陪伴在哪里,孩子就會在哪里收獲親情和成長。
2. 二加監督
看過一個視頻,暑假家長外出時,孩子在家乖寫作業。
很久后家長回來了,發現孩子還在原來的位置寫作業。
家長直覺不對勁,打開監視器看回放,看完哭笑不得。
原來,他們走后不久,孩子就和朋友偷偷打開電視,逍遙快活起來。
直到家長開門的一瞬間,他們才迅速關掉電視,來了個“乾坤大挪移”,恢復原位。
作家蘇心說過:
“孩子就是孩子,他們自律性很差,沒有幾個孩子能管住自己。
不要以為你去上班了,他會在家里學習;你去睡覺了,他還在學習;你看他老老實實坐在那里,說不定正在玩游戲呢!”
孩子的自制能力不足,沒有幾個孩子是不貪玩的。
雙減后,作業和考試都減少了,孩子的學習動力自然沒以前強了。
這就需要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學習現狀,及時督促孩子查漏補缺,避免孩子放飛自我。
此外,生活習慣、運動習慣等各方面都要加強督促,避免孩子養成懶散、作息紊亂等壞習慣。
3. 三加自我管理
有網友說:雙減后,家長文化水平的重要性就出來了。以前還有老師可以培訓,現在沒點教育水平的父母只能抓瞎了。
話不全對,但也不是毫無道理。
以前孩子可以借助培訓班強化學科知識,但雙減之后沒有了外力援助,只能靠課堂認真聽課了。
文化水平高的家長可以親自輔導孩子,但普通家長亦可以給孩子其他方面的支持。
比如在家盡量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玩手機、打游戲,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
比如可以多陪孩子讀讀書,一起營造良好的家庭閱讀氛圍;
比如孩子學習的時候不要去打擾他,給他提供一個安靜的環境,提高他的專注力。
育兒專家黃靜潔說:
“父母養育孩子,不僅僅是讓孩子健康不生病,吃飽穿暖,更應該考慮把孩子培養成什么樣的人, 而這取決于父母的格局,因為父母的格局決定了養育孩子時的視野、態度和方法。”
孩子未來成就大小,與父母的自身的素養有很大關系。
父母提升自己的綜合實力,才有助于提升孩子的綜合素質。
孩子,要加什么?
雙減政策出臺后,很多家長表示迷茫:沒有了補習班的孩子,課余時間干什么呢?難道放任他們一直玩嗎?
這讓我想起前不久考進清華的福州學霸石圻坦,他就從來沒有上過任何校外培訓班,靠的只有“計劃+自律”。
可見自我管理能力強的孩子,即使沒有培訓班輔助,也不影響成長。
雙減之后,孩子最需要加強的,是這三項能力。
1. 一加自律
雙減,針對的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主要受益的是中小學生。
然而,在政策的影響下,未來將有一半學生考不上高中也是事實。
這就意味著:在大家都不上補習班的前提下,誰家孩子能做到自主學習,誰家孩子才更容易考上高中、順利進入大學。
雙減之后,自律的孩子更容易出眾。
同事的女兒今年二年級,雖然最近放學后沒有作業了,可她每天還是背一首唐詩、聽20分鐘英語兒歌、跳繩200個。
而我兒子呢,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先開電視。
我向同事取經,同事卻說:“我也沒逼她學,就是她自己習慣了。”
早在孩子上幼兒園時,她就開始給孩子做每日計劃,每天幾點起床、幾點吃早餐,幾點看繪本什么的都定的一清二楚。
上小學后,母女倆依然保持了做計劃表的習慣,從暑假開始,每天都要背唐詩、聽英語兒歌、跳繩……開學后孩子依然保持著這些習慣。
美國心理學教授塞德茲說:
“人如同陶瓷器一樣,幼兒期就好比制造陶瓷器的粘土,給予什么樣的教育就會成為什么樣的雛形。”
孩子天生都是缺乏自制力的,自律的習慣,越早抓越好。
小時候幫他定型以后,后面再堅持就容易了。
2. 二加運動
雙減政策落地后,孩子們發生了什么變化?
廣東一位家長說:“現在作業少了,早早做完,就可以出來運動一下,每天戶外活動1小時是有的。”
雙減之后,體育將越來越被重視,不僅是因為孩子“有更多時間運動”了。
腦科學家發現,運動后,大腦會產生多種腦神經傳導物質,促進神經細胞長出新的分支,促進大腦發育。
所以那些操場上比較活躍的孩子,通常也是學習特別優秀的孩子。
廣西高考狀元楊晨煜就說過:
“我從小體育就很好,高三沖刺復習很累,身體能跟得上,得益于平時的鍛煉。
運動讓我放松,保持充沛的精力,也能提高專注度,有效率地看書十分鐘勝過盲目刷題兩小時。”
想要培養孩子健全又完整的人格,首在運動。
它不僅能強健孩子的體魄,還能強大孩子的精神意志,讓考試的壓力、成長的煩惱隨汗水排解掉,對孩子各方面的促進不勝枚舉。
正如《習慣的力量》一書所說:
“某些或某個習慣,一旦將其改變,就會引發連鎖反應,進而重塑生活、學習方式。
對于很多人來說,運動是引發廣泛變化的核心習慣。”
李玫瑾教授因此建議,青春期之前,一定讓孩子發展一兩項體育愛好,讓孩子養成自主運動的習慣。
不愛動的孩子,家長可把運動當作“作業”,每天強制孩子運動至少1小時。
家長也可以陪孩子一起動起來,“先動”的家長更能帶起“后動”的孩子。
擁有一個強壯健康的身體,才是未來一切發展的前提。
3. 三加社會實踐
新學期的第一個周末,看到一個男孩早早就起床做飯了。
熗鍋、攪雞蛋、掌勺,幾分鐘就做好了一個西紅柿炒雞蛋。
飯菜做好之后,還挨個端到了餐桌,擺好碗筷,做好開飯的準備。
陶行知說: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們就教什么。
雙減之后,成績將不再是衡量一個孩子優秀與否的唯一標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孩子將更有競爭優勢。
孩子的知識和技能不僅來源于書本,還更多地來自生活實踐。
除了在家做飯、做家務,將來他們也許還要下農場、觀摩寫字樓,甚至走向街頭,沉浸式體驗各行各業。
世界的舞臺有多大,孩子的課堂就有多大。
帶孩子參與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不僅能培養他們的生活技能,還能培養他們主動參與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的熱情,為將來走向人生的大舞臺做準備。
教育的終極目標,其實還是培養孩子與世界的相處能力。
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培訓師”
雙減政策剛出來時,很多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成績落下,未來沒有出路。
其實,“雙減”背后更深的一層邏輯,則是讓每個孩子都有更適合自己的路。
基礎教育一個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篩選,誰當科學家,誰做工程師,誰又當工廠的工人,讓每個孩子都有一技之長。
而不是將所有孩子都納入一個賽道,只拼分數。
正如北大教授丁延慶所說:
“每個孩子,可能都有他的獨到的地方,甚至是過人之處。我們作為父母,不能用單一的尺度去看待孩子。
你應該善于發現孩子身上其他方面的優勢,找到一個最適合他的路徑來協助他,讓他在這個路徑上充分發展,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
愛孩子要有“窄門思維”。
別將所有孩子都逼進考試這“唯一賽道”里競爭,而是激發每個孩子的潛能,讓每個孩子在擅長的領域一枝獨秀。
而這,需要家長更加關注孩子的興趣、特長,發掘孩子的優點、長處;
更加善于創造機會讓孩子去體驗、實踐。
以及更加尊重孩子的選擇。
雙減之前,我們靠砸錢報培訓班教育孩子,拼的是父母的財力。
雙減之后,我們靠提升格局、開拓視野的方式引導孩子,拼的是父母的處事方式、思維方式以及在孩子身上所花的心思。
而這,才是真正的拼爹媽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