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娃到了7-9歲就會進入第二個叛逆期(第一個叛逆期是2、3歲天天說不)。最近小伙伴多多黛就跟我吐槽說,自家8歲的兒子進入了“叛逆期”,你說一句,他就懟回你一句,母子倆幾乎是相看兩生厭。
今天就由多多黛來給大家講講他們家二寶弟弟進入“叛逆期”的前因后果。看到后面,你也許會不由得會心一笑。
周末,準備帶倆娃出門轉悠一圈,曬曬太陽補補鈣,看看綠色養養眼,順帶再搞一個野餐什么的。
下樓時,四個人分配了一下拿的東西,可兒子卻不理不睬的,獨自穿鞋,準備空手下樓。
我喊住他,讓他提水果,他頭也沒回,理直氣壯地說了一句:“我憑什么幫你拿東西?”
哎呦,我這暴脾氣,我生氣地說:
“什么叫幫我拿東西?這水果你不吃嗎?就算你不吃,媽媽讓你拿,你也必須拿,你看姐姐,背著那么大一個帳篷,她說什么了?”
聽到這,他也覺得自己理虧,極不情愿地提了水果,嘴巴還嘟嘟囔囔的。
到了目的地,兒子又一臉不高興,掃興地抱怨我選的地方不好玩,一點意思也沒有。
而我早已氣得像是被別人碰了的海豚,那些氣在肚子里,鼓鼓的,就快要爆炸了,一天都沒咋搭理他。
或許有人會說,何必和一個孩子計較?
話雖如此,可不僅是娃會因為父母的行為而傷心,老母親面對這樣的娃,也會傷心啊。
不知道是不是母子關系也有“水逆”的時候,我最近和兒子的關系,簡直是到了,相看兩生厭的地步。
從前那個自覺、主動配合媽媽的小暖男不見了。
之前放學后,他總是像一只嘰喳嘰喳的小燕子,和我分享學校的趣事。偶爾,還會把在學校聽來的腦筋急轉彎和我分享。
“把兩只鵝放進冰箱里,一只鵝死了,另外一只卻沒有死,這是為什么?”
我沒有想出來,他還安慰我說,他一開始也沒有想出來,是同學告訴他的,因為另外一只鵝是企鵝。
聽完答案,我們一起笑出了鵝叫。
回到家也是非常自覺地先吃水果,再去去寫作業。
老師要求的背書任務,他會主動講給我聽;跳繩打卡,也會準備好喊我給他拍視頻。
寫完作業還會喂魚,幫花草澆水。
可最近現在簡直變了個人。
放學回到家,兒子像是屁股上有釘子一樣,坐在沙發上,看著漫畫書,任憑你怎么喊他去寫作業,他都是一動不動。
即使去寫了,也是弄出各種動靜。
之前,半個小時能完成的作業,如今花一個小時還寫不完。
有時候我實在忍不住問一句:“怎么還沒有寫完?”
他立馬懟你:“是我寫,又不是你寫。”
終于,等到他寫完了,我說幫他檢查一下作業,擔心錯得多,到時候又在班級群被老師艾特。
結果人家拒絕了,理直氣壯地說:“這是我的隱私。”
氣得我頭疼,根本不想搭理他。
不過,生氣歸生氣,兒子突然的變化,肯定也不是無緣無故。我躺在床上仔細回憶了下最近和兒子的溝通。
難道是前兩天,我不讓他買玩具?
又或者是,他錯別字太多,我總是說他?
總不是進入“叛逆期”了?
可之前也發生過這樣的事情,他也沒有像這次一樣反應這么大啊。
我把這件事在閨蜜群里吐槽了一下,最后閨蜜A給我一個建議:
“與其你自己左猜右猜,還不如直接去問問孩子。”
“你之前不是還和兒子秉燭夜談來著,搞起來。”
一語驚醒夢中人,有什么比直接和孩子聊,來得更直接的呢。
我和兒子之前有一個固定談話活動,我們稱之為“秉燭夜談”。
關燈,點上一支香薰蠟燭,圍繞我們商量好的主題聊天。
不過,因為各種事,這項親子活動好久沒有做了。
記得上次兒子主動提起過一次,因為當時我正在忙著做晚飯,隨口說了一句:“再說吧,媽媽現在好忙。”
想想兒子當時應該是失落的,他應該是想要和我談談心的。
放學回來,我主動和他提起晚上一起“秉燭夜談”,他雖然沒有像之前那樣熱情回應,但他還是點頭答應了。
晚上吃完飯、洗漱完后,關上燈點上蠟燭,我和兒子一起躺在沙發上,開啟了聊天模式。
作為媽媽,我主動拋出了話題。
我:“兒子,我感覺你最近對媽媽好像有一些不滿意呢!”
他頓了頓,小聲地說:“沒有不滿意啊。”
知子莫如母,雖然他不承認,但我還是能聽出他話里是有一點委屈的。
我繼續說:“最近媽媽有些傷心,總感覺你身體里似乎有一個小敵人,在反抗媽媽呢。”
他還是否認:“我身體里只是我自己啊。”
我沒有放棄,繼續說道:“你看之前,喊你起床、洗漱、吃早飯,然后送你上學,你都特別配合,你還會跟我說早安呢。
現在早上喊你起床,你氣呼呼的,放學回來也不愿意寫作業,好不容易去寫了作業,你還會故意在作業上畫小人,做題也不認真,已經在班級群里被老師點了兩次名了。”
聽了我這些,兒子沒有說話,我也沒有說話。大概過了30秒,兒子終于說出了開了口:
“因為現在和以前不一樣啊。”
“以前,我很開心,快樂,覺得很幸福。可現在我很難過,我生氣,而且,是你惹我生氣,我就不想做你讓我做的事。”
果然,兒子“叛逆”是有原因的。
我選擇主動道歉,自我檢討地說:“我真的很抱歉,讓你有了難過的感覺,對不起呢。”
我一說了“對不起”,兒子立馬過來抱我,聲音有點低低地說:“沒有關系。”
我道歉了,可我還不知道自己錯在哪。于是我繼續問他:“那你能不能告訴媽媽,哪件事讓你感覺特別難過呢?”
他不假思索地說:“上次,我上完書法課,你接我回來。我跟你說,我手指頭蛻皮了,寫了很久的字,很疼。
書法老師給我貼了一個膠布,我感覺很舒服,想讓你給我買那個膠布,可是你當時沒有理我。后來,我又說了一次,你說我整天要買這個買那個,很煩人。”
他這么一說,我想起來了,記得那天我很忙,手頭上有個工作,做了一半,又去書法班接他,當時,同事還在線上和我交流工作。
我一邊在和同事說話,他在一旁嘰嘰喳喳,我很煩就說了他。之后,我也沒去問他什么情況。
可我忘了,他是一個高敏感兒童。
高敏感孩子一般心思都很細膩,比如,出單元門,他先走出去的話,一定是幫我拉著門,等我出去了,再松手。
但也因此,他很容易受到別人情緒的影響,如果別人的臉色不好看、語氣差一些,或者評價是負面的,他們就會難受,甚至因此發脾氣。
我:“媽媽不理你,你覺得媽媽忽略了你。媽媽埋怨你,你覺得媽媽不愛你了,是嗎?”
他有點哽咽地說:“是的,而且,你還總是說,姐姐比我好,你每天都夸獎姐姐,可卻總是罵我。”
這一點我真的要檢討,因為我家姐姐是出了名的“乖乖女”,生活習慣好,學習也很自覺,所以我總是很無意地將兩個孩子在一起比較。
我以為他是不在意的,有時候還會刻意拿姐姐刺激他,希望他能做得更好。
可我忽視了,兩個孩子年齡上有差距,性別也不同,自然很多地方都會不一樣,是沒有任何的可比性。
明白了兒子這段時間“叛逆”的原因,我感覺很愧疚。所以除了道歉,我也拍著胸脯保證“以后不拿姐姐來和你比較了。”
當然我也沒忘了表忠心。
我告訴他,媽媽真的不是故意忽視他的,媽媽真的超級超級愛他。
也許是因為我的認錯態度良好,又或許是確認了媽媽很愛他。聊完之后,兒子情緒很好。
第二天早上喊他起床,他不再像之前那樣起床氣很重,賴著發脾氣。而是特別爽快地起床,穿衣服,洗漱。
看見我給他做的早餐,還說了一句:“媽媽,你辛苦了。”
母慈子孝,老母親心里別提有多暖了。
通過和兒子的這次談話,讓我深深信了那句話——親子關系是解決孩子一切問題的良藥。
沒有無緣無故的“叛逆”,行為轉變根源上還是情感的變化。尤其是在勢力不對等的親密關系中,弱勢的那方會采取“隱性攻擊”。
就像那天晚上兒子說,他故意和我作對,因為覺得我不愛他,可又不敢發脾氣,扔東西,擔心這樣會挨揍。
所以只能默默地反抗和叛逆,我讓他做什么,他偏偏不做什么。
聽了他的話,我被逗笑了。
我抱著他說:“以后媽媽一定認真聽你說話,不再拿姐姐和你做比較,多關注你的感受。”
兒子點點頭,也跟我道歉,說以后不再故意傷害媽媽了。
只有親子關系和諧,愛才會在父母和孩子之間流動。也只有親子關系好了,孩子才會聽父母說什么,才愿意配合父母。
父母和孩子之間,沒有是一個擁抱或者一些暖心話解決不了的問題。
如果一次不行,那就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