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也會經歷感知運動、前運算、具體運算、形式運算等不同的階段,一般孩子到了3-5歲,也就是前運算階段的時候,對于“屎尿屁”這些話最為敏感,而有一些孩子上了小學中學時還會說臟話,這讓不少家長都頗為頭痛,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1.模仿天性
孩子剛開始都是一塊璞玉,后來慢慢經過周圍環境的改變,通過模仿,認知慢慢發展,但在這個過程當中,3-5歲階段的孩子還沒有對好壞事物及語言的分辨能力,喜歡模仿電視里、網終上、同伴、大人的一舉一動,而且他們會模仿的非常快,你不經意的一句臟話被他聽到,他很快就能原話說出來。
2.覺得有趣
很多孩子在說臟話的時候,只是單純覺得有趣,或許在他的意識里,這是一種很酷、很好玩的做法,并不一定就是想罵人。
了解了以上孩子說臟話的原因,父母做到以下四點,就能輕松應對孩子說臟話現象。
1.營造環境
其實電視、手機并不是孩子的唯一,孩子各多需要的是一個好的環境和父母的陪伴,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父母需要給予不同的愛,但不是嬌縱,不是吵著看電視就非得給他看,可以陪他看看書,所謂知書達理,時常給他灌輸這樣的思想,做得文明禮貌的孩子,現在是文明的社會,需要講文明的用語。誰說了都會受到小小的懲罰,讓他知道說臟話是不對的,孩子生活在這樣一種文明的環境里,慢慢地對于臟話的使用就會減少或不說了。
2.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都說遇事停三秒,這三秒往往可以調解緩和一個人憤怒的情緒,因為人帶著情緒說話做事達不到想要的效果的,反而適得其反,當父母在氣頭上時,適當的按下暫停鍵,深呼吸三次,多看到事情好的一面,比如孩子弄亂了玩具,但是他卻畫了一副很好看的畫,又或者是孩子不會整理,這時候你可以和他一起整理,就順便教他下次玩具正確的擺放位置,這樣一場不必要的矛盾就此化解了。
3.針對性教育
孩子在因材施教,不同年齡段對事物的認識是不同的,所以就需要針對性的教育,比如,孩子不會德語,他理解的歌詞意思說出來后,大人聽了就認為是臟話,這時我們就可以把這首歌詞翻譯出來讀給他聽,幫助他理解里面所表達的意思,并鼓勵他不懂就要向爸爸媽媽或老師尋求幫助,該說的就說,不該說的就不說。
4.立規矩
都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特別是在孩子習慣養成之前就要訂立,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違反了就加以適當的懲罰措施,讓孩子學會遵守規則,也學會管理自己的言行。
比如在日常的溝通交流中,如果有哪個家人說出臟字,就懲罰他掃地一周,一次比一次加重懲罰,當然這也是起到相互監督的作用,父母犯錯,和孩子一樣同等地接受懲罰,做到平等、尊重。
所以,在孩子說臟話這件事情上,父母們先別著急,凡事都有處理方法,父母需要做的是學會接納,相信每個孩子都是最好的,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絕好的璞玉,只要父母耐心雕琢,好好培養,定會培養出品學兼優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