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觀念里,通常用“道德”,來評判一個人的行為規范。比如:我們看到一個人插隊會說這個人“素質不高,品德不行……”殊如此類的話,而不是說這個人“規則意識不強。”評判一個人的行為,往往先用到道德層面,不會先去考慮規則意識。
先立規則。
小學生開學,至少有三天,先上紀律課,培養其行為習慣養成;初,高中同學先是一個星期的軍訓,這些都是立規則。
孟子說:“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
為什么要先立規則,當你從道德方面教育孩子:“不能亂扔垃圾,亂扔垃圾是沒有公德的行為?!焙⒆訒牭迷评镬F里,公德是什么?為什么要公德?
而立規則只是:“不亂扔垃圾,學校衛生人人責?!边@是規矩。孩子就會知道,不能亂丟垃圾,是規矩,亂扔就是不講規矩。
當他看到小朋友亂丟垃圾,他馬上會指出:“哦,你亂扔垃圾,違反紀律了?!钡⒆硬粫f出,“你沒有道德”這樣的話。
立規則,是一個行為習慣規范,科學研究表明,一個人21天能養成一個好習慣;二,“樹道德” 是精神層面的修為,需要一個長時間修煉的過程。
相比之下,立規則,是立竿就見影,馬上就能看到效果。
立規則,越簡單越好。
要立什么樣的規則呢?
越簡單越好,越容易記住越好。
當我們在規范闖紅燈的行為時,是這樣說的:
“紅燈停,綠燈行,黃燈停一停?!毕襁@樣的標語,三歲的孩子都能學會。
便捷的記憶,輕松傳播,教育目的直接,明顯。
規則與道德的差別。
當我們在排隊的時候,有人走到你面前,跟你說,他有急事,能不能讓他插個隊,你想人人都會遇到急事,于是你同意讓他排到你前面,這叫“道德”。
而你接下來主動站到最后面去,你的位置讓給他了,你理應換到他的位置。這就是規則。
規則實際是規范的道德。
“規則”比“道德”更容易批評與監督。
遵守規則是容易做到的事情,批評與監督也就是容易,道德是修身養性的素養,形成難,批批評與監督就更難。
比如:我們批評一個人插隊的時候,我們說他沒有道德,對方心里心理的反應:“你看起來沒有多少道德吧?!?/p>
我們只要簡單地講,“這個人沒有規則意識。”反而,更加容易接受。
人都會這樣的心理:一件人人都不到的事情,我沒做到,我覺是無所謂,一件人人都能做到的事情,我做不到,我會覺得不好意思,會丟臉。
違反道德難以界定,違反規則,容易處罰。
假如一輛車,闖紅燈,我們說他沒有道德,從道德方面是難以處罰他的。規則則是這輛車闖紅燈,違反交通規則,罰款,扣他駕駛證得分。
樹道德不重要嗎?
道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言行合一,高于規則。古人“君子不乘人之危”“君子不奪人所愛”到今天的“誠實守信”“愛崗敬業”等都是很好的道德信條。自古以來道德作為人們待人處事的行為準則,表明了道德是重中之重,是社會教育之根本。
為什么要先立規則,后樹道德。
古人說:“先君子,后小人”,“先禮后兵” 都是同樣的教育邏輯。
都是為了教育的便捷,先明明白白列了規矩,違反了就得到相應的處罰,再來講道德,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要多講規則意識,少用道德說教。
道德是權重的,復雜的,道德分層細化了就是一條條簡單的規則。多講規則意識就是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簡單的事情,再重復做。
當一個規則,人人都在傳播,人人都清楚,就容易遵守。
人在集體中是會修正自己的行為,不讓人對自己反感。
立規則自然過度到了樹道德,規則便潛移默化成了道德。
因此下次,有人插隊,你只需要講:“你沒有規則意識?!?/strong>
道德與規則相輔相成。
林肯說:“法律是顯露的道德。”法律,規則是依據道德標準制定的,是道德的體現;違反的法律,也是違反的道德。反之,一個人擁有較高的道德修為,必然會約束自己的行為,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既遵守法律,規則。
理想的社會是規則與道德并行。
規則是維系社會關系的需要,道德是成就生命自我的需要。
沒有規則無法保障社會的正常運行,沒有道德的,人們將起碼的信任都沒有,社會就沒有重心。
先立規則,后豎道德,讓規則先行,道德為本,才是真正有效的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