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5歲的孩子跟著其他人學會了說臟話,其實他也不懂那是臟話,每次說臟話我和他爸爸都會制止,告訴他“這是臟話,不能說”,但是每次孩子一著急生氣仍然會爆出臟話,無論跟誰都這樣,然后我就會很憤怒。
我發現,孩子說臟話讓我憤怒的“點”,是這件事勾起了我小時候的無力感。
我自己的父母自我記事起就從來不會好好說話,張口閉口臟話連篇,配合著從他們臟話的語氣里帶出來的無能和懦弱,讓我從小到大對類似的情境都深感憤怒和無力。直到現在,我也還沒走出當時的憤怒。請教真心媽媽,我該怎么走出來?
這位媽媽雖然還無法面對孩子的臟話,但有一點,她已經做得很棒——覺察自己對孩子說臟話感到憤怒的真正原因,并尋求解法。
僅憑這一點,她已經超過了很多遇到此類問題的成年人,尤其是自己也做了父母的成年人。
幾乎每個成年人在某些時刻、某種情境,都會被勾起來自原生家庭或者配偶的原生家庭的不愉快回憶,這些回憶又會成為一個導火索,點燃他們對當下情境的憤怒。
一位讀者曾經給我講過她的故事。
她生長在一個否定氛圍特別濃厚的家庭,父母很少贊美孩子,幾乎無論孩子做了什么,都有辦法用一種特別冷漠的語氣打擊一下孩子,以顯示自己的高明之處。
成年后,這位讀者發現,自己成了一個無法面對任何程度、任何形式的“否定”的人。只要感受到別人有一絲一毫不認同,并有所表示,她就會非常憤怒,哪怕人家不贊同的只是非常具體的小事,根本就沒有“否定”她這個“人”的意思也不行。她就是很憤怒,而且一定要把憤怒發泄給對方,甭管對方是丈夫、孩子,還是不相干的人。
經歷了很多次這樣的“發作”之后,她終于發現,每次遇到自認為被否定的情境,她都重新變回了當年那個不斷被父母否定的孩子。
另外一位讀者,也有類似的經歷,不同的是,她憤怒的對象是公婆。
孩子兩三歲時,她發現自己的孩子脾氣有點急、有點壞,稍不如意,就撅嘴、黑臉,自己跑到一邊生悶氣。每次孩子這樣,她都特別生氣,對孩子的態度也很不好。
這種狀況持續一段時間之后,她發現,讓她憤怒的,并不是孩子生氣這件事,而是孩子一生氣,她就能馬上想到不能發自內心地接納她,而且同樣愛生氣、愛甩臉色給別人看的公公婆婆。
因為感受到公婆的不接納,也不喜歡公婆的這種風格,她和公婆的關系一直非常疏遠、冷淡,她無法認同他們,然后這種不認同,又變成了極度無法接納自己孩子的愛生氣。
無論憤怒的真正對象是父母、公婆還是岳父岳母,對我們絕大多少在相當傳統的家庭中長大的人來說,都是一個難題,即便你能識別出問題所在,也基本無法通過讓長輩們意識到問題來解決掉它們。
針對深受自己的原生家庭影響的情況,專門研究原生家庭問題的美國知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中曾經建議,如果你成年后依然無法擺脫“有毒”原生家庭的影響,那么就去面對問題、努力治愈自己,第一步,就是通過寫信、面談的方式,尋求某種“對質”,告訴父母,你當年的不當言行嚴重傷害了我,讓我今天仍然深受其害,所以我要讓你知道我的感受。
這個方法非常有力,但在我們的家庭文化背景下,很難行得通。而且,我個人認為,如果原生家庭的影響沒有嚴重到讓一個人心理瀕臨崩潰、無法正常生活的程度,似乎也并不是非用這種激烈的、帶來巨大情感和關系風險的方法不可。
作為成年人,我們可以嘗試用用自己的認知和理性,從“我”開始來解決它。
對孩子說臟話感到憤怒的媽媽,或許可以通過三個步驟走出過往經歷的陰影:
第一, 確認情境。
媽媽憤怒的原因之一是,孩子說臟話的情境,馬上會讓她想起自己小時候父母說臟話的情境,她潛意識當中把這兩個情境給緊密關聯甚至等同起來了。
所以第一步要做的,是確認情境——“當下”不是“當年”。
孩子每次說臟話,媽媽可以馬上在心里悄悄提醒自己:
這是五歲的孩子在說臟話,不是我的父母在說臟話;
孩子說臟話,是因為暫時的幼稚,不是像我父母當年那樣作為成年人發泄對生活的不滿;
當年我父母每天臟話連篇,或許是因為無能和懦弱,但眼下孩子發脾氣、說臟話,一定有他的原因,我應該去找孩子有這種表現的原因。
把眼前的情境和當年的情境有意識地、徹底地區分開,我們就能避免讓自己深陷當年的情境中。
第二, 確認角色。
媽媽憤怒的另一個原因是,面對自己從小到大都非常厭惡的“臟話”,她馬上就變成了當年那個對自己父母說臟話既憤怒又無能為力的“小孩”。
所以,第二步是確認角色——當下的我,不是當年那個小孩。
孩子每次說臟話,媽媽們可以馬上在心里悄悄提醒自己:我現在是媽媽,面對的是我自己的孩子;不是孩子,面對的不是我自己的父母。
當憤怒的情緒瀕臨爆發,這個自省能有效拉你一把,讓你不會重新陷入當年那個小孩的情緒當中。
第三,確認“我”要做的事
確認過情境、確認過角色,讓自己能有意識地控制情緒,不“回到當年”,接下來就可以繼續做更有建設性的工作,也就是確認眼下的“我”——遇到孩子說臟話狀況的媽媽——需要做什么。
制止孩子、告訴他“這是臟話,不能說”,是此類情境下父母最需要做的事,只是當這項必要的家庭教育活動摻雜進成因久遠且復雜的“憤怒”,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孩子會分不清楚,媽媽的態度到底是什么——是認為他不能說臟話,還是認為他說臟話讓大人生氣?他不應該說臟話,是因為說臟話這件事本身就不好,還是因為說臟話會讓大人很憤怒?
把憤怒的情緒剔除出去,媽媽才能更有效地把必要的信息準確傳達給孩子:
說臟話是不好的行為,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無論你跟別人說臟話,對方生不生氣,我們都不應該說臟話。
個人認為,“確認情境、確認角色、確認‘我’該做的事”這三個步驟,不但適用于媽媽因久遠的原生家庭傷害而遷怒孩子的情況,也同樣適用于前面提到的另外兩種遷怒情況——因原生家庭的否定氛圍而對“否定”極度敏感,不斷遷怒于任何稍稍表達不認同的人,還有,因為與孩子的祖輩關系不睦而遷怒孩子。
當然,無論是那種情況,“走出來”的大前提,都是識別出憤怒的真正原因。缺乏這樣的覺察,我們很可能會一直陷于混亂、糾纏的情緒狀態中無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