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的孩子不聽話怎么管理?
有些家長認為寄宿對孩子更有益處,孩子們都住在學校,不會影響學習。其實不然。
首先,寄宿制是指:一個孩子如果在幼兒園生活,時間長了,可能會影響他的安全感,以后的生活就會很容易發生變化。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其次,寄宿制的孩子們不會有父母的陪同,每天只能回家一個人,在這個家中,如果家里沒有同齡孩子一起玩,孩子自然會感到孤單和失落,這個時候的孩子就容易學壞,變得孤僻和焦慮。
第三,環境的變化:寄宿制的孩子們比社會上的孩子會更容易受到來自不同的家庭教育因素的影響。
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教育方法,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的負面影響非常大。
1、對生活的影響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發現身邊的環境比學校的環境影響更加重要,因此,這也是孩子對人的一個慢慢成熟的一個理解。
2、對自己而言,并不是唯一的環境
。
許多孩子離家出走,正是因為父母對其生活的影響,在外打工的父母,非常擔心孩子在外生活受到不良影響,所以會對孩子的生活各個方面,事無巨細地照顧。
但如果父母過分的體貼的話,就會造成這樣的結果:孩子完全無法與父母分離,在外工作生活非常不容易被接納,可能會產生一種“被需要”的心理狀態,而當孩子離開父母,尤其是面對生人時,會出現明顯的分離焦慮,或是“見不得人落淚”,
也就是說,孩子對父母的依戀關系是很復雜的。
孩子在校園中的歸屬感和生活態度
,也都是建立在孩子的歸屬感和對“人生道理”的基本認知之上的。
但隨著孩子的長大,他所要經歷的“小升初”、“中考”、“大學”的考驗也隨之而來,他們的人際交往關系可能變得更加復雜。
很可能是因為孩子還未從“小升初”過渡到一個新環境中,對學校的不適應,以及種種不適應的感覺,讓他們無法從外部環境中獲得來自父母的支持和理解。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的逐漸完善,他們會形成一套自我認識,這是我們了解孩子的基礎。但如果孩子進入小學,沒有這個基礎,即使再好的老師,也會感到無從下手,所以這時家長更需要給孩子建立一種“現實的現實的貨幣”。
當孩子發現,無論他走進了哪個學校,都可以獲得老師、同學和朋友的認可,自己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強,對學習的興趣也會越來越濃厚。
正如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位老師,她是引導孩子走出“目標偏差”的第三次機會。
這個契機,也是非常難得的,是幫助孩子重新認識自我的機會,是幫助孩子修復自我價值的第一個機會。
有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研究,在美國心理學上的一個實驗,他發現:如果一個人能夠進入哈佛的環境,不僅有朋友,有更好的資源,同時還會被視為一個很重要的人。
如果他的朋友足夠吸引他,他就能獲得極大的成功,他就能獲得更高的自尊水平,也能獲得更高的成功。
他把這種獲得成功的價值感,稱之為“成長的價值”,但他把這種價值感都會變成對自己能力的肯定,所以他也會有很多的挫敗感。
其實很多人在他們成年以后的影響,其實不完全都是來自于ta的父母,或者說,他們自己并沒有意識到,自己也需要從父母那里得到足夠多的安全感。
所以,我們會看到這樣一個事實,大部分的小孩,在成長過程當中,他們都會經歷無數次的挫敗,而這種挫敗感會不斷地上升,直到孩子長大。
于是孩子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挫敗感,而這種挫敗感,在成年之后,就會在他們的生活當中,繼續蔓延,并且不斷地被擊垮。
那如何才能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優秀呢?
孩子的挫敗感在很多時候都來自于父母對他們的不信任。
在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要懂得區分是因為什么而打孩子,而不是因為孩子做錯了什么而打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