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不要跟孩子交換條件,家長要懂得,因為這樣會讓孩子養成自私、驕橫的性格,不懂得分享,也不懂得如何跟別人相處,最終導致孩子養成自私的性格。
一、父母需要尊重孩子,多給予孩子愛和理解。
蘇霍姆林斯基說:“每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檢驗自己的人格。”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古語云:“凡是有素質的人,必定能在社會上有所成就,懂得做人的道理。”
其實,孩子有時候不聽話,并不是故意和家長對著干。
很多時候是家長沒有做到“三不一”的教育。
1、家長做不到“言行不一”
家長在和孩子的溝通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以身作則”。
家長們習慣了和孩子“每天說說說”的交流方式,卻沒意識到自己言行不一,致使孩子一天在父母的吼叫中,一次次地被否定、被打壓,缺乏安全感,缺乏自信心。
當他長大后,面對父母時,就會選擇畏畏畏縮縮縮,生怕自己做得不夠好,讓父母失望。
其實,父母如果在孩子面前表現得盡善盡美,孩子也會認為自己很好,這是一種潛意識的肯定,他會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
家長的焦慮,很多時候并不是源自于自身的無能,而是擔心自己為孩子預設的人生,不可能完全完美無瑕。
很多家長并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個普通人,他們不希望孩子成為人群中的“平庸”,這也是導致他們焦慮的原因。
2)“唯成績論”讓孩子逐漸“放棄”
“唯成績論”又被稱為“家長將孩子變成流水線上的產品”,是當前教育中,最常見的現象。
我們把孩子的成長過程,比作家庭的“復印件”。
第一位指出,
是不是家長的教育焦慮,體現在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的時候,總是焦慮。
其實家長自身的焦慮也來自于對孩子的過高期望,有些家長平時對孩子的成績不夠關注,只看到孩子的成績,關注的是孩子平時的學習狀態。
這種過于看重結果的“教育焦慮”,很容易讓孩子覺得,父母都不重視我的努力,總是不滿意我的成績,甚至會拿別人家的孩子來和自己的孩子比較,以為這樣就能激勵孩子更加努力,卻不知這樣的做法,無形中會給孩子很大的壓力,孩子的成績不僅沒有提高,反而越來越差。
要明白這個道理,家長的焦慮是不應該存在的。
這種過于關注孩子學習成績的焦慮,其實質會直接影響到孩子,讓孩子逐漸失去學習的熱情,孩子更加失去了自我成長的動力,成績只會越來越差。
孩子學習的熱情,如果得不到父母的重視,孩子就會因為受到父母的“過度關注”,而變得焦慮、煩躁、失落,這樣對學習也是非常不利的。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也應該是扮演著“教練型父母”的角色,而不應該成為孩子的“保姆”。
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孩子需要父母的監督和指導,但是父母也不要指手畫腳,
一旦孩子出現了錯誤的行為,父母就會表現出過度的關注和管束,這樣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的叛逆。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也應該從不同的角度出發,
以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這樣才能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更加自信和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