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先生一起帶著寶寶去了次野生動物園,在體會到了國慶長假期間火爆的人氣外,也感悟到了對孩子的教育,會在不經意間就流露出來。
有的孩子會跟著父母井然有序的排隊入場,在表演結束后給予小動物與演員熱烈的掌聲,而有的孩子則會將手中的垃圾隨手丟棄,在禮品店前哭鬧不止。
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不止
孩子的行為往往處于無意識,更是由于爸爸媽媽陪著他去游樂場所,更是非常興奮,即使是在公共場合,他們也不會加以掩飾,所以他們的行為往往是平時家中養成的習慣,也是暴露出家庭教育情況的場合。
孩子的行為透露出平時父母的教養
許多家長看到孩子在公共場合出現了讓自己感到難堪的行為,就會狠狠的責備孩子,其實對于孩子而言,他會感到非常困惑,因為他的行為往往不假思索,是出于自己平時的行為習慣而產生的,為什么平時爸爸媽媽會慣著我,而外出游玩時卻不行。
孩子們在一起快樂的游戲
所以當孩子屢次在公共場合做出不文明行為時,家長就應該認真思考幾個問題:我們平時對孩子的教育真的到位了嗎?為什么孩子會屢教不改呢?應該如何做才能幫助孩子改進他們的行為習慣?
當孩子接受良好教養時,他們自然會用自己良好的表現,在公共場合給爸爸媽媽爭光。只要他們將這些良好的行為習慣鞏固好,就能成為懂得分清場合,讓路人都刮目相看的好孩子。
父母的良好教育是孩子成長的基礎
話雖如此,在如今父母包辦孩子一起事情、集家庭萬千寵愛于一身的孩子而言,要養成這樣的好習慣卻并非易事,但是家長可以做出努力,從這幾個方面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一定會有好的效果。
教育要有分寸感
父母對孩子的愛雖然是無窮的,但是是一定要有分寸感的,而不是永遠順著孩子的心意,以他的好惡來為家庭做決策的。
比如說:當孩子想要他們喜愛的玩具時,爸爸媽媽并非一定要馬上就給他們,即使他們開始哭鬧,也不是他們一定馬上得到的理由。如果家長不能堅守住底線,則孩子會一步步緊逼,直到家長再也無法克制住他的欲望。
愛孩子,也要注意教育的分寸感
身教重于言教
許多家長在看到孩子不良的行為后,只是不斷的提醒,甚至批評、謾罵,但是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僅不會讓孩子接受,更多的時候還會帶來他們的逆反情緒。
孩子的學習能力是很強的,更加體現在他們在對父母行為的學習上,如果爸爸媽媽能做到不隨地亂扔垃圾、不隨意插隊,孩子自然就會覺得:爸爸媽媽都這樣做了,他們也應該這樣做的。
事實證明,父母的良好行為會極大的影響孩子的行為習慣,幫助他們更好的成長。
空洞的說教并不能改善孩子的行為
給孩子更多歷練的機會
孩子畢竟最后要在一個集體中學習、生活的,所以讓他們參與更多的社交活動,讓他們能在與同齡人的交流過程中,學會溝通、做人的道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當然父母更要在關鍵的時候告訴孩子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不能讓他們被伙伴的一些錯誤行為所誤導,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三觀,才能讓他們在今后有更正確的行為準則。
讓孩子們在體驗中成長
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如果在他們的身上產生了不良行為,家長不應該把責任全部推脫給孩子,應該多思考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得當,才能真正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成為品學兼優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