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3周歲多動不聽話的孩子
1.理解和耐心 這是每個家長都要學習的家庭教育技巧。
孩子的行為的養成主要取決于與家長的溝通,孩子的語言、行為往往可以通過家長的溝通,來與家長進行反饋,家長也可以根據孩子的行為來調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家長一定要多與孩子溝通,不要以自己的主觀偏見來看待孩子的行為。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2.嘗試理解孩子 在許多家長看來,孩子在家中的“任性”表現是一種幼稚的行為,但是在對待這種幼稚的行為時卻有截然相反的看法,如孩子一次哭鬧后家長便認為孩子是任性,于是便不厭其煩地哄騙孩子讓孩子繼續哭鬧,不勸慰反而帶著滿肚子壞習慣繼續哭鬧,最后家長還是沒有辦法,一肚子委屈的孩子便只能向家長屈服,但是家長卻認為這種方式并不奏效,于是家長便更加生氣,認為自己對孩子的要求是很合理的,因此孩子以后就不會再向家長提出這類無理的要求了。
3.當孩子發脾氣時,不建議家長立刻滿足
其實孩子和成人相比,更喜歡發脾氣,只是他們的表達方式不同,比如撒潑打滾也好,哭鬧也罷,都是孩子們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所以當家長一味地拒絕孩子的要求時,他們反而會哭鬧,因此家長應該及時制止他們的這種行為,并且也讓他們明白不能讓步,事后的溝通會非常有用。
給孩子使用這4招,立規矩也很有用
1.給孩子選擇的自由
不要總是把“你要”、“你應該”、“你必須”掛在嘴邊,孩子會有自己的主見,但是如果你總是不停地命令孩子,只會讓孩子對你產生反感。對孩子的要求要適當地降低,尤其是到了一定的年齡之后。
并且對于孩子們的心理狀態,我們需要給予一定的關注,因為很多家長在孩子處于青春期的時候,都沒有意識到孩子已經出現了類似的問題。
其實孩子出現這樣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他們的內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他們有了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所以有了一定的思想,也有了一定的審美能力。
所以父母如果能夠多抽出一些時間來陪伴孩子,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去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那么對于孩子來說,可能會更加地感激父母。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
家長們只需要做到這3點,就能夠幫助孩子更好的度過青春期,親子關系也會更加融洽。
很多家長在孩子青春期出現的問題,總是簡單粗暴的歸結于孩子身上,那么,有沒有想過,這背后隱藏著怎樣的原因?
02
很多家長在看待孩子的青春期問題時,第一反應就是:“不聽話”
。
因為青春期的孩子,真的會出現各種問題。
“不聽話”
“不學習”
“調皮搗蛋”
“早戀”
“ 壞孩子”
“不孝順”
“沒教養”
“ 太自私”
“學習無用”
…………………
這些詞,相信每一個家長都遇到過。
這些詞,每天都在家里上演,可是它們都不會表達出來,只是把負面情緒壓抑在心里,時間長了,不僅會影響親子關系,而且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其實,正確表達情緒很重要,父母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理解他們的情緒,并做出正確的引導。
美國教育家約翰·羅斯蒙德
曾說:“語言能幫助兒童和人形成習慣。如果兒童從小接受父母的負面情緒,他們在以后遇到問題時就會退縮。”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斯蒙德·
詹姆士在他的著作《影響力》里提到:
一個人的成長,最大的動力來源于自己,當然,孩子們更多的動力來自于父母的鼓勵,而不是來自于父母的控制。
在父母的控制,不能做事的時候,那孩子就會產生一定的焦慮。
這樣的孩子,可能會特別的在意他人的眼光和評價,容易失去掉以自己為中心的判斷力,面對挫折時,容易失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