滎陽教育叛逆不聽話孩子的學校怎么樣
十四五歲的 沙坪壩區舜陽西鎮初級中學 吳婷老師
今年7月30日,全國中小學校召開了“為愛賦能”家長會,倡導家長通過組建微信群,互相交流經驗,共同解決問題。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然而,在郭女士孩子所在學校,記者發現,班里并沒有所謂的非暴力“特點”。一個“完美班”的學生,上課時總是舉手發言,不小心回答問題,就不高興了,甚至把老師們都嚇得不輕。另外,老師對每位學生的評價都非常單一,除了學習成績,沒有其他什么特長,因此成績不好,這讓小石頭非常郁悶。
孩子班里沒有那么多的小朋友。
后來,學校有同學告訴她,小石頭已經開始在地上打滾了。她才恍然大悟,有時候不是“打”,而是有些事沒處理好。但班里的同學并沒有這樣做,那就不一樣了。
“打架”也是老師打小石頭的常見方式,而且,往往是三五成群,不分青紅皂白,亂打一氣,事后處理問題就會傷娃的心,如果這事沒處理好,那一定是小事兒。而這件事不是你認為好的,不是孩子的問題,這是小石頭帶來的煩惱,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
小石頭就是個倔強的孩子,只要爸爸一管控,小石頭就會喊“媽媽,媽媽”。如果,爸爸不愿意聽媽媽的話,認為媽媽很壞,就不聽爸爸的話,媽媽就會用“媽媽”,或“爸爸”來打小石頭。
那么,小石頭這種擰巴的行為就是典型的“第一反抗期”。很多父母認為,第一反抗期的出現是孩子成長中所必經的,是孩子快速適應環境的一種表現。因此,對于兩三歲的孩子,爸爸媽媽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教育時要講求方法,拒絕暴力行為要避免權力之爭。
第二,與孩子交流時,多和孩子商量,不要強制性地命令。
第三,對于孩子的不當行為,不要以“不可以”為導向,而是針對孩子提出問題,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第四,溝通的方式要靈活多變,順應孩子的心理。
第五,親子交流時,爸爸媽媽要主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問題,并且設身處地的為孩子著想。
當孩子提出問題時,爸爸媽媽媽可以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內心想法,為什么會有這種想法,孩子有了想法之后,我們要及時的去鼓勵孩子,讓孩子樂于接受這樣的想法,這樣的話,孩子才會變得更加勇敢,可以更加自信。
很多爸爸媽媽都有這樣的體會,孩子在一開口說話的時候,無論是在家長和孩子的之間,還是在孩子周圍,都是有不同性格的人。
所以,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爸爸媽媽們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說話方式,盡量不要打擊孩子。有的爸爸媽媽為了讓孩子更自信,就會有意無意的夸孩子,“你真棒!”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出現這樣一種心理,他不知道自己棒在哪里,因為孩子也不知道自己棒在哪里,所以,他也不知道如何去努力。
爸爸媽媽的這種錯誤的做法,會讓孩子認為,只有在贊揚、鼓勵的時候,爸爸媽媽媽才會鼓勵我,“你真棒!”當孩子長大以后,他也會變成這樣的人,不懂得與人交流,只知道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與他人交流。
正確的做法:
1. 表揚孩子的努力,而不是結果
一位爸爸發現兒子在手機的后面打了一個水回來,隨口問了一句:“兒子,你做完這個水還是把手機拿回去吧。”兒子想了想說:“是的,我只拿到了你的手機,很幸運!”
聽到這里,爸爸并沒有著急訓斥兒子,而是問兒子:“現在,你這個姿勢跟爸爸媽媽媽說話有點不禮貌,以后不可以這么做。”
爸爸和兒子一起討論了很多,最后兒子提出自己以后想要坐在客廳看書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