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總是挨罵會得精神病嗎?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得到認同,希望得到親密的他人。
但是很多父母常常忽略了,那些打罵孩子的父母,不僅容易傷害到孩子的身心健康,甚至可能造成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美國國家醫療服務和福利救濟基金會(NDRIAN)發布了一項名為“兒童在5歲前有權享有10個小時以上的睡眠”的建議。
兒童與成年人睡眠關系研究專家Gary Kotagu表示,在一項針對30歲成年人的調查中,他們的大腦掃描顯示,有76%的成年人的睡眠受影響。
研究人員收集了一組關于被父母長期體罰兒童的數據,
研究發現,無論是睡眠質量還是運動效果,
成年人的體型和睡眠都明顯下降。
4
飲食模式
研究表明,在中國,有40%的成年人,每天要吃大量的糖和肉,他們的肥胖率已經超過了三分之一。
研究人員調查發現,長期吃糖,會讓人的血糖水平處于飆升,最終致使大腦缺血,引起大腦衰弱。
“如果你想吃糖,可以吃幾個糖。”
當一個人有些許的欲望時,要想辦法為他找一些更好的替代品。
比如給孩子買他特別喜歡吃的零食、看他喜歡的動畫片、帶他去游樂場、去旅行………………
時間久了,孩子就不會想要糖,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學習之外的事情上。
這些孩子成年后,不懂得如何合理分配自己的時間,甚至還會因為控制不住情緒而和父母爭吵。
父母需要思考:
自己的期待、孩子的輸贏,到底該怎么把握?
孩子在學校的行為有沒有受到“暴力”的影響?
得先了解一下“暴力”
我們所追求的,是那些不暴力的、認真的、富有邏輯性的、能滿足人們需求的,那些對孩子本身毫無意義和影響的“暴力”,是不是就沒有存在?
顯然,就一個明顯的界限,就是“絕對不可以打小孩”。
也就是說,“絕對不可以打小孩”,屬于家長的權威范圍內,對孩子而言卻是權威。
所以,我們總是暴力的去解決問題。
只要你打小孩,就一定會激起小孩的反抗。
這對于小孩子而言,是一個非常可怕的事情。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不能簡單粗暴地用“打罵”去解決問題,我們應該用平等、平和的態度去面對。
比如說:
當孩子要玩游戲的時候,我們要學會心平氣和地和他溝通。
但不是憤怒地對孩子說:“你不可以玩游戲。”
而是要告訴孩子,玩游戲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
只要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將來考上大學,都是能接受的。
只要你用心去學,哪怕你上不去,也能成為你的強者。
通過這種方式,孩子就會明白學習對自己的重要性,才會重視接下來的學習任務。
我在給女兒上課的時候,就跟她說,“今天你一定要把學習效率提高,只有把學習效率提高了,才能保證你學習的時間,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她就會跟孩子說,“只要今天你沒有遲到,我就跟你數學老師說你下次數學考試一定要比其他同學的分數高一點,媽媽你看看,如果你數學成績提高了,你想要怎么慶祝?”
我們不要把考試當成是給我們獎賞孩子的一個機會。
考試只是用來檢查孩子學習成果的一個工具,是孩子最直接面對自己分數的一種手段,通過考試,可以讓孩子知道自己考試是一個總結和反饋的過程。
這樣,孩子在考試的過程中就不至于只是機械地套用公式,而是一遍一遍地掌握公式,并且記得多少,而且通過老師的講解,我們知道自己學會了多少。孩子可以從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我們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查缺補漏。
同時,當孩子把所有的知識點全部吸收,不需要老師重復復習時,他就能夠讓知識點記得很牢固。
另外,考試過程中,孩子不僅要學習課本知識,還要把新知識掌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