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六歲孩子不聽話被爹娘打,意味著什么?
自古以來的老祖宗先賢就用這個來保護我們,我們代代相傳。
有的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小時候養成的習慣是能改的。”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有的說:“三歲看大,小時候養成的習慣是不能改的。”
還有的說:“三歲看老,小孩子最好自己控制。”
這些都是說到了孩子成長的時候,咱們就要有意識去引導孩子的習慣,讓孩子自己去管理自己的行為,而不是說我們家長單方面的給孩子“打標簽”。
說了這么多,我們再說一下,孩子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強的,如果我們沒有給孩子定制訂規則,也沒有給孩子養成好的習慣,那么,以后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一定會違反你制定的規矩,因為這就是規矩,這就是我們教育的目的。
這也是我們成長的一部分。
“規矩”的建立,就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給他們一定的“規矩”,什么是規矩,“不要隨意”“不能做什么”“不要說什么”等,不簡單粗暴的拒絕孩子,這種“規矩”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
那么,什么是規矩呢?
規矩就是“有原則”。
在美國的家庭里,規則是媽媽必須要遵守的。有一個家庭,媽媽會給孩子一定的自由,不讓孩子受一點挫折,這個媽媽說:“孩子,你是我見過最乖的孩子,我和爸爸都不會讓你受一點挫折。”
孩子跟我們一樣,需要在滿足感里慢慢成長。
《家庭中的規矩》一書中說:規矩,是一種自然傾向。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孩子在家里沒有規矩,往往是因為父母沒有給孩子立下規矩,孩子覺得規矩是束縛,不舒服,所以就不想去遵守。
規矩是立給孩子的,而父母不應該是懲罰孩子的人。
正如《家庭中的規矩》中所說:“有規矩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規矩是孩子成長的自由,是父母在孩子心中,真正的監護,是能夠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三、讓孩子參與規則的制定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
其實,只有懂得制定規則的孩子,才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獲得自我的認可。
因此,在制定規則的時候,家長一定要明確自己的態度,而不是以一味的順從、放任孩子。
如果孩子懂得規則,他也就不會肆意妄為,而是知道什么時候做什么事。
同時,家長在制定規則的時候,一定要把事情的界限明確,不能自己的心卻要按照自己的想法來。
這樣做,只會讓孩子覺得,你是一個沒有規則的人,而只有遵守規則的人,才會得到他人的尊重。
二、父母應該怎樣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而不是隨心所欲地制定呢?
01. 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
當孩子不遵守規則的時候,父母應該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而不是去強制要求孩子。
當孩子不遵守規則時,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如果你不遵守規則,我會很失望。”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和孩子就會形成一種平等的平等的狀態,孩子會根據父母的不同態度,自己制定出不同的規則。
比如,“睡前玩手機是不對的,因為睡前玩手機很可能會增加抑郁的風險。所以,你要按照我說的來做。”
這種情況下,你要像對待朋友一樣對待孩子,同時要求他遵守規則,你的話,他也會聽得進去。
4、多多擁抱,不吝嗇表揚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詹姆斯·杜克大學的研究表明,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20%取決于他的努力程度,80%取決于他的社交能力。
一個從小就被父母呵護在手心捧在手心的孩子,如果他是這種氣質的孩子,那么他的性格多半也會比較害羞膽小。
因為在他的潛意識中,認為自己是這種人群中的一員,所以一旦擁有這種性格,他的社會化程度就會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