倆歲半的小孩子不聽話怎么辦?
家庭親子關系相處的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1、老大對父母不敬,老二不聽話。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2、老二對父母不敬,老二不孝順。
3、老二不聽話,老大經常頂嘴。
02
“我就不”
一天,大寶鬧著要喝酸奶,一聽到孩子要喝酸奶,我說:“不能跟媽媽撒謊,撒謊是錯誤的,不能吃冰淇淋,你必須學會和奶奶好好說。”
大寶不高興了:“那我不喝可樂了!”
然后就氣沖沖的抱著我的胳膊說:“我就不,我就要喝!我還想再玩一會。”
我沒有回應,但是我覺得我的底線教育方法不夠對勁。
雖然孩子一直纏著我要吃這個東西,但我還是想盡辦法,不給她喝飲料,她才慢慢的安靜下來。
原來孩子每次吃飲料,我都會對她說:“吃了這么多飲料,是不是覺得你熱量高,吃不完。”
那次她就乖乖的吃了,結果因為沒有喝牛奶,她肚子疼,沒有吃飽,又不敢告訴我,說自己不餓。
所以我選擇了不給她喝飲料,但是跟她講道理,只能哄她,不然就再也沒有人給她喝了。
直到我不小心發現她口袋里有小餅干,我把她藏起來的小餅干藏起來,她竟然沒有抬頭看我一眼,那一刻她很害怕,很慌亂。
然后我就一直重復著要怎么給她講道理,而且是讓她在門外站著不說話,等我一會兒回來,一定要把她抱起來,她才會乖乖的聽話。
從那次以后,我再也沒有任何次數了,她在門口再也沒有哭過,一聽到我回來,她就會告訴我:媽媽我錯了。
從此以后再也沒有出現過類似的情形。
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一件事。
知乎上有一個問答:“在父母吼罵孩子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會有哪些心理問題?”
有個高贊回答:“小時候,即使我做錯了什么,我媽都會罵我,讓我把做錯事的原因歸結到我身上。
我在母親吼罵我的時候,其實是很恐懼的,覺得自己做得不好,所以就一直忍著。”
而且越長大越不愿意去道歉,總覺得道歉會耽誤他,所以總是很小心翼翼地討好,生怕惹得母親不滿,因為怕惹得媽媽不開心。
即使做錯事了,也覺得自己不需要道歉,哪怕說錯了什么話,也覺得是在責罵他,在傷害他。
一直沒有自我反省的孩子,長大以后,不懂得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遇到問題時,只會用抱怨、發泄情緒的方式。
而這,才是最可怕的。
3. 沒有溫度的教育,只會發脾氣
綜藝節目《向往的生活》中,嘉賓提到一個問題:
“家有兩個孩子,你最不滿意,你的娃從來不愿,怎么辦?”
他給出了一個建議,那就是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你也要給他們一次道歉,一次的低頭不屈,才能讓他們學會如何面對錯誤。
父母認為這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可是,教育孩子,家長能做的僅僅只是事后諸葛。
就像李玫瑾教授說的那樣:
“當孩子犯了錯的時候,你可以告訴他:犯了錯就要勇敢承擔,不能說謊,否則就會遭到懲罰。”
給孩子一個臺階下,用更合適的方法幫助孩子改正錯誤。
這樣孩子才能真正明白,什么樣的后果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樣的行為是“不可以接受的”,更加正確的認識自己的行為。
父母的壞情緒,是給孩子帶去的最大的傷害。
心理學專家武志紅老師曾說:
“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并不是他的原生家庭,而是他賴以生存的環境。”
而父母如果不注意自己的行為,隨意對孩子進行打罵,那孩子會受到這種環境的影響。
有研究表明,童年時期經常遭受父母的打罵,會影響孩子性格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