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小孩子不聽話怎么辦?
11歲小孩不聽話怎么辦?
要不要上課外班?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孩子有這些問題,你到底該怎么辦?
現在的小孩都喜歡玩、愛打鬧,怎么辦?
孩子做事情磨蹭拖拉,父母頭疼不已,總是以打罵來批評孩子,小孩子年紀小,即使不聽話也會很固執,好動、固執,脾氣暴躁,如果父母不妥協,小孩子會因為怕受懲罰而害怕,也會偷偷摸手機、電視來吸引父母的注意,撒潑打滾、父母對自己的要求置若罔聞,把父母當成最信任的人,無法無天。
就像《小歡喜》中,宋倩對英子的教育方式,相信很多家長都能夠感同身受。
宋倩對女兒英子的日常教育方式,體現的是一種控制型、控制型的教育方式。在中國家庭里,普遍存在以下幾種教育方式:
1、控制型
宋倩的控制欲是大部分父母的通病,她控制欲太強,看到孩子不符合自己的標準就會忍不住嘮叨,對孩子的行為大包大攬。
2、放任型
放任型教育方式的弊端是,父母過于簡單粗暴,總是溺愛孩子,不給孩子獨立的空間,從而導致孩子總是依賴父母。
父母的控制欲體現在溺愛中,一遇到事就喜歡包辦,什么都替孩子做,會導致孩子缺乏獨立性。
3、嚴厲型
專制型的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有些許嚴格,有些不容置疑,但是對孩子的愛還是沒有限制。
這類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過高,不給孩子自由,事無巨細地包辦,也會導致孩子缺乏獨立性,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學習上遇到點困難,也會一味地被父母責罵。
4、驕縱型
這類父母把孩子看做是“家中的小皇帝”,孩子要什么給什么,從不給孩子提出要求。
結果是,孩子對父母沒有敬畏之心,凡事都會拿父母的意見為難。
孩子在這種教育下成長,他的性格也會慢慢變得很極端,有時候因為一點小事,就會想要離家出走。
4、冷漠型
這類父母對孩子冷漠,孩子感受不到愛,在情感上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懷。
在這種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因為對外界的情感比較敏感,就會有不安全感,總是擔心“被人欺負”、“做錯事不敢反抗”、“父母太嚴厲,以至于想離家出走”,長此以往,會導致孩子性格變得孤僻、不善言表、不善交際、孤僻、缺乏自信。
可見,在原生家庭里,父母要注意些什么?
當孩子有問題時,父母應該如何教育?
1、避免暴力對待,以暴制暴
當孩子有問題時,父母不要用暴力對待孩子,避免對孩子大打出手,更不要以暴制暴。有的父母在發現孩子有問題時,第一時間就會用武力來解決問題,打一頓孩子就會停止哭泣。
父母也會習慣用暴力的方式來對待孩子,例如:
打罵孩子,給孩子帶來的創傷會升級為性格暴躁、易怒、逆反,這種暴力的教育方式很可能會延續到孩子身上。
美國知名心理學家西格曼認為,“粗暴”其實是一種攻擊性的行為,父母習慣對孩子進行暴力,這種行為很容易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暴力會給孩子帶來更多的心理創傷,導致孩子更加不自信,甚至出現自卑、自閉等問題,長大以后,暴力傾向更加明顯,嚴重的還可能會出現人格障礙,甚至產生心理疾病。
如果父母沒辦法控制自己的脾氣,不分青紅皂白,在孩子面前就對孩子大吼大叫,那么孩子肯定也會有暴力的行為,雖然沒有惡意,但是在內心深處,他也會變得膽小懦弱,害怕做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