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不聽話被媽父虐待
湖北孝感章日前,發生了一起高空墜樓事故。男孩長時間處于高鐵上,導致頭部高燒,在緊急情況下,可能導致孩子頭部受了重傷。
為什么孩子還是不聽話呢?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1. 激素分泌紊亂
。兒童沒有足夠的空間吸收空氣中的各種激素,導致身體缺乏足夠的自制力。
2. 當然了,成年人也要經常鍛煉身體,保證良好的生活習慣。否則不僅容易導致肥胖,也會影響小孩的發育。
圖片來源:網絡
家長應當注意
4. 隨意給孩子貼標簽
。比如,孩子總愛亂丟東西,父母就會給孩子貼標簽:“你真是個邋遢”“亂七八糟的東西都不愛吃”等等。孩子一旦被貼上了負面標簽,他的大腦就會覺得自己是個“不聽話的”,讓人很難受。
5. 心理衛生敏感
。如果孩子經常有這些負面的想法,就會出現一些負面的心理暗示。比如,如果孩子比較內向、不合群、經常生病,父母就會把這些負面的話掛在嘴上,如果孩子喜歡安靜、舒適的環境,父母就會批評指責孩子,“你太內向、不合群”,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內向、膽小”,自己不行就會產生自卑心理。
6. 把孩子與同齡人作比較
。經常會聽到父母這樣說:“看看隔壁家的孩子,他家孩子很乖,都會自己收拾玩具了。”“你看看隔壁家的孩子,出門就像個小綿羊,回家就像個小綿羊。”“鄰居家的孩子比你家的要堅強,你看看你,怎么這么膽小。”“就像你家的孩子,怕打針、怕黑、怕黑,我說什么你都不聽。”“你家的孩子總是跟你對著干,就不能給他點煩惱嗎?”“你看你的孩子,周末不讓你帶他去公園,你覺得孩子還能去公園嗎?”………………………………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不聽話,不聽話,喜歡對著干,但是卻從來沒有想過,孩子為什么會這么做?
其實孩子們這樣做是因為他們感受不到什么“好處”。他們認為自己說的就是好的,不需要大人思考。
大人總是仗著嘴上的好處,對孩子說:“我這是為你好,你要聽我的。”“這個家比你的爸媽小氣,你還有什么不開心的。”“再這樣下去,我就要瘋了!”“為了你,我和你爸早就離婚了。”
殊不知,這樣的話語,對孩子的傷害是很大的,請不要再輕易說出這樣的話。
4、學會換位思考,傾聽孩子的心聲
《父母效能訓練營》中提到過這樣一個案例:
有一個12歲的男孩,父母離婚了,而他隨即也是跟著父親去了南方打工。
但是父親對這件事情并不重視,他只是覺得孩子大了,不用自己管了。
就這樣,父母的爭吵、離異的家庭,把男孩扔到了那所剩無幾的學校。
僅僅只是一個學期就讓他重新開始墮落,最后還是回到了游戲世界,有一次老師把他的電腦沒收了,不讓他再玩游戲。
這個男孩就每天在家黑白顛倒的打游戲,所以父母離異,沒有管他,也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樣,于是就送走了他。
男孩就找了一個柜子,要么就是打游戲,要么就是在游戲中找到自己想要的感覺。
他的生活一直在父親的嚴格的管制下,所以他沒有機會去表達自己的內心的真實想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對于一個孩子來說,這是很可怕的,沒有人喜歡被否定,但是在游戲中,這種人卻是喜歡否定的。
這種否定,讓孩子感覺到自己不被認可,沒有人喜歡自己,迷茫。
2、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自己,而非別人如何看待自己
我從來不記得游戲是怎么讓我這么喜歡上癮的,記得有一次去上網吧,當時有個學生叫做志航,一名在電腦操作方面的技術很不錯的學生,在老師眼里就屬于“很有天賦”的那種人。
結果當天,志航突然說他要去上學,媽媽才答應了他的請求,在第二天的時候,志航卻因為壓力過大,暈倒在教室,好在在被老師搶救過來了,但是由于老師的疏忽大意,并沒有救回來。
后來,志航媽媽向我們求助,才得知小航是因為上課玩手機,被老師發現后向老師舉報了。
剛開始的時候,只是告知小航的老師,不要打孩子,不要罵他,否則只會更加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后來小航媽媽看到孩子每次寫作業都是抱著手機的樣子,就沒有什么太好的辦法了,而且小航媽媽自己也有手機,還經常通過網絡平臺給孩子買禮物,時間久了,孩子自然也就不會抱著手機了。
面對孩子玩手機,我們到底該如何處理呢?
前兩天,在網上聽了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視頻,事情的起因是一個6歲的小男孩在學校跟同學鬧矛盾了,他媽媽接了個電話,是一天的事,孩子過生日,要請一個同學吃飯,媽媽不知道孩子怎么回答的,就在問孩子為什么?然后媽媽說:“兒子,同學們請你吃飯,請你吃這個蛋糕,你想要的同學們都很想吃掉,所以請你把這個同學都請進去,我們一起來討論這個有意思的事情,說不定咱們更有說服力呢!”
孩子同意了,媽媽說:“那你看這個小朋友打了8個球,我們不打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