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打了1000鞭子
放學回到家,“兒子,我知道你在學校里很辛苦,你知道媽媽為你付出了多少嗎?”那段時間,他的心里憋著一股無名火,我兒子是個自尊心很強的孩子,我就是這么認為的。我經常跟他說,如果你覺得有人很煩你的話,要怎么說,該怎么做,可他依舊我行我素。看到兒子不聽話,我就更生氣了。可我也知道,人在被控制時,內心都是有一種“強制”的感覺,如果有人允許你說話,那你就要想一想,對不對?
這讓我想到了心理學家墨菲·阿爾法法則,他說:“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以前有位社會學家說過:“任何一個人,如果他的童年里沒有讀過書,那他的一生都會很遺憾。”
可見,讀書的意義,并不取決于我們書本上的知識量,而是取決于他所處的環境。
當一個孩子身上所有的詞匯量不足的時候,他必然會失去平衡,從而錯過了學習的最佳時機。
而那些被發現的“長處”,卻能給孩子精神世界“充電”,提高孩子學習的能力。
作者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
一位農民工在某工地上,發現了一位6歲的小女孩,扮成小兔子,臉上長著“小女孩”的長角,在臺燈下面“顯擺”著什么呢。
孩子問:“媽媽,是小貓咪嗎?”
媽媽說:“不是哦,是貓咪幫忙呢!”
小女孩傷心地問:“小貓咪呢?”
媽媽不耐煩了:“你這孩子,媽媽今天上班累了一天了,現在打電話給她小狗,你幫她們遛狗啊!”
小女孩高興地說:“嗯哼,你真是個溫暖的媽媽。”
在家長的錯誤行為面前,孩子其實是非常愿意承擔責任的。
他會以自己的媽媽這種方式懲罰自己,并且他會在心里默默的感謝自己的媽媽。
所以,家長們千萬不要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規則”。
當孩子犯了錯誤,家長需要做的是,把他拉到正確的位置上去批評,并且制定規則。
第一步,告訴孩子,自己犯錯誤了。
我們要讓孩子明白,做錯事是應該受到懲罰的,同時,我們也不應該無條件的愛我們的孩子。
如果孩子不遵守規則,我們要給予他相應的懲罰,比如說如果現在不遵守規則,明天就不能去游樂場了等等。
第二步,跟孩子講明自己的理由,讓孩子理解懲罰的目的是為了約束自己。
如果我們能和孩子講清楚,這樣做,有什么好處,孩子肯定會明白,自己的行為才是正確的。
第三步,讓孩子能在懲罰之后明白,為什么要這么做。
這一步一步是因為孩子有了理解能力,在懲罰之后才知道原來不這樣做,才能夠獲得想要的結果,所以懲罰是有必要的,并且這一步也非常重要。
比如說當孩子在學校和其他同學打架,或者是偷拿了老師放在家里的錢之后,父母需要讓孩子知道,犯錯是很正常的事情,也是很可恥的事情,但是很多孩子卻故意和父母作對,這樣一來,父母就要反思一下自己有沒有對孩子做出錯誤的行為,如果是,那么就應該給孩子檢討,并且要讓孩子明白,犯錯并不可怕,可以去改正錯誤。
真正懂得教育孩子的父母,不會不分青紅皂白就打罵孩子,而是懂得孩子為什么這么做,并且讓孩子能夠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帶來什么后果,這樣的懲罰孩子才會長記性。
2.不要因為孩子犯錯就呵斥打罵孩子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有一個誤區,就是把教育的重點放在了孩子犯錯后的表現上,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如果父母能夠多給孩子一些耐心,對孩子多一些關心,多一些陪伴,相信孩子也不會犯錯。
只有找到了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孩子才能擁有更加美好的未來。
今日互動話題:你覺得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
你認為父母應該如何教育孩子?歡迎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