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孩子不聽話懶散,有哪些具體表現?
(一)放學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寫作業(yè)。
作業(yè)是人類最重要的工作,家長如果對孩子放任不管的話,可能會讓孩子養(yǎng)成懶散、散漫的壞習慣。而到了三年級,更是需要家長幫忙完成作業(yè)的。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wěn)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二)學習不主動,上課走神,做作業(yè)拖沓。
這種情況是一種典型的學習態(tài)度,但很多家長并沒有意識到孩子的這種變化,覺得孩子在上課的時候不認真聽講,只顧著做別的事情,或者課后的作業(yè)。
實際上,并不是孩子不想好好聽課,而是由于出現了認知障礙和情緒方面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干預,孩子很難改正,不僅影響學習成績,甚至可能會影響孩子以后的工作。
而且,我們也常聽到一些孩子會因為不想做作業(yè)而選擇逃課或者輟學。
因此,當孩子出現厭學情緒時,家長首先要辨別孩子是遇到了“認知障礙”還是“情緒障礙”,再針對孩子具體的具體情況進行幫助。
02
“認知障礙”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影響?
1.認知障礙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分為五種,從低到高分為五種,分別是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
具體表現:
1)安全需求
2)自我實現需求
3)歸屬感
具體表現:
1) 自信
2)價值感
3)自尊水平
4)自我實現
這是孩子對“人生目標”
的認知。
如果父母忽視了孩子的這四種需求,即便是在孩子上學前也從不問孩子的需要,就算是在上學期間也從不問孩子,孩子就會感覺自己不被尊重、不被理解,進而對父母的價值感產生質疑,不信任感
因此而變得很叛逆,最后因為父母忽視了孩子這種需求,而變得叛逆。
如果父母不重視,或是不耐煩,就不會主動地問孩子:“今天遇到什么好事,事情是怎么處理的”,這樣孩子就會逐漸失去對父母的信賴,逐漸喪失了自己的人生目標。
如何讓孩子愿意和你溝通?
第一步: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
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也有情緒,也會有自己的思想,父母要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這里邊包括溝通,溝通中的態(tài)度,溝通中的方法,溝通中的表達,父母要學會和孩子溝通。
第二步:從孩子的角度出發(fā),感同身受
在處理事情之前,父母要先做出一個小情緒的小情緒的點,在溝通中理解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的情緒被父母理解了,他就不會一直防御,他也會覺得父母是理解他的。
第三步:嘗試著和孩子做朋友,拉近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距離
我們想要和孩子成為無話不說的好朋友,最重要的就是敞開心扉的交流。所以我們可以試試和孩子做朋友,甚至可以通過朋友間的互相幫助,增強彼此之間的關系,減少隔閡。
就像作者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寫道:
“任何人或任何人,任何人都不能總是談論自己的情感話題,可以將自己的情感逐漸轉換成一個主題。”
情緒,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機會向他展示內心的真實感受,而這種感受,往往是我們在家庭生活中很難感受到的,和成年人所感受到的也是相同的。
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孩子?因此,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應該為他們營造一個具有安全感的氛圍,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自信心,讓孩子感到自己的生活是有意義的。
那么,對于孩子來說,安全感和自信最重要的是來自父母,當然,父母也要給孩子提供足夠的愛,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并且擁有和善的,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和良好的情緒,這樣孩子才能夠擁有良好的心態(tài)去應對生活。
01、孩子內心的安全感來自于父母的每一句話
我經常聽到有些父母抱怨,孩子對于父母的話沒有任何的反應,總是一回到家就問:“媽媽,我在學校最聽老師的話,還是在家?”在父母那里,孩子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或者他也不會跟你說一些具體的事情,孩子不想說話,就是他不敢開口,一開口就問,這樣孩子也不知道自己說的話是不是對的,自己做錯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