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旭禮 孩子不聽話了怎么辦
新學期來了,我們在學習新學期之前還有一段時間就要畢業了。對于自己的孩子,在幾個月之前應該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開學季,而《楚天都市報》也給了我們一段小插曲。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孩子不聽話,背后的原因。
作為孩子的父母,首先要考慮的是,為什么孩子不聽你的話?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孩子不聽話有很多原因。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地對孩子“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認為這樣對孩子的教育會有一定的作用。事實上,當孩子到了這個年齡段的時候,叛逆的表現就會變得非常明顯,有的孩子會表現得很叛逆,而有的孩子則是明顯更加的聽話。
孩子不聽話的原因
1、孩子的自我意識在覺醒
孩子的自我意識,就是說,孩子要想要脫離父母的控制,想要更多的自由,所以才會變得更加叛逆。就像是那個喜歡聽父母的話,乖乖女的形象。
可是當孩子漸漸長大,也就意味著父母就要失去了掌控權,孩子們不再喜歡聽從父母的安排。也就是說,孩子不再喜歡聽話,開始討厭一切按照父母說的去做。
2、孩子的思想和行為越來越趨向于幼稚
青春期的孩子在思想上有了一定的發展,不再是孩子一個人,更多的是要獨立的思考和認識世界。父母的強勢,使得孩子不再像小時候那樣對父母百依百順。
此時父母認為孩子不再是小時候那個聽話的孩子了。但是,父母的付出還是會讓孩子越來越聽話。不管父母付出的多么多么多么多么艱辛,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對他們付出的時間和精力都要大大小小的付出,這就意味著,對孩子與自己的生活,孩子的成長,父母付出的心血,孩子就可以用“叛逆”來和父母對抗。
3、父母與孩子的教育方式出現了分歧
不少父母為了讓孩子吃好喝好,不讓孩子走彎路,而選擇將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會在每一次的外出吃飯時,會更加地給孩子送一些水果。父母認為這種做法是對的,但孩子卻不這么認為。父母一旦有分歧,孩子就會覺得理所當然,或者是他們對自己的生活有不滿,便會產生叛逆的情緒。
4、父母以自我為中心
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有時甚至可以說是一生的。
有些父母本身并不認為這是個錯誤,但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卻是深遠的。對孩子來說,長期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孩子本身的精神就比較脆弱,心理承受能力比較薄弱,當他們長大之后,便會因為不能與父母產生矛盾,走上社會上會經常處于一種被孤立無援的境地。
還有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對孩子的教育容易出現“踩坑”。所以,父母們在教育孩子時,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1、允許孩子犯錯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們難免會犯錯,不過,“犯錯”并不等于成功。
事實上,“犯錯”也是孩子成長的一部分,是孩子走向成熟的標志。在這一階段,父母就要允許孩子犯一點錯,不要過分苛責。
父母要鼓勵孩子犯錯誤,并從中發現自己的不足。這樣孩子才會有安全感,才不會有太大的心理壓力。
2、讓孩子學會傾聽
孩子小時候,父母最好面臨的問題,就是失去了耐心。
在面對孩子犯錯誤時,父母不要過于嚴厲,要更多的是耐心的傾聽孩子。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叛逆期,其實就是孩子成長中的自我意識的成長期,就是孩子懂得“自我”“獨立”的一個過程。
如果父母不理解,用權威的姿態指責、控制孩子,必然會導致孩子的反抗,并出現更多的問題。
因此,父母要懂得理解孩子,多傾聽孩子的想法,多給孩子建議,慢慢引導孩子走出困境,而不是一味的命令孩子,改變孩子的思維。
3、讓孩子知道應該怎么做
父母給孩子最大的愛其實就是要給孩子足夠的理解。
試想一下,父母給予孩子的理解和關懷是不是太過簡單而蒼白無力?比如說,在孩子學習有進步的時候,父母只是給予一些鼓勵,而不是肯定孩子的成績;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父母也不能給予孩子幫助和支持,這只會讓孩子感到更加無助,沒有人能夠理解自己,反而會讓孩子更加不知所措,內心充滿著委屈和無力感,導致孩子陷入了自暴自棄的怪圈中無法自拔。
父母要做的就是給孩子愛和支持,讓孩子明白要有能力,自信的去面對困難,而不是為了逃避父母的幫助,逃避學習。
4、培養孩子其他興趣愛好
有的孩子之所以沉溺于手機,是因為他們沒有其他的興趣愛好,或者是因為他們覺得在手機里找到了自己需要的成就感。所以父母要注意培養孩子其他興趣愛好,當孩子把時間用在了玩手機上,自然而然的就會忽略了學習的重要性。
結語:
孩子沉迷于手機,父母不要一味指責,也不要一味指責,而是要尋找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孩子沉迷于手機,然后對癥下藥,從根源上去解決問題,這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