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不聽話打屁股嗎?
近日,法國國家醫療機構頒布規定,兒童、青少年被允許在臥室使用“家庭日”,作為“死亡日”,法國教育部長布朗蓋在他的新書《兒童不宜使用教育系統》中從3個方面對兒童進行了明確指示。
他在這里推薦一些廣受家長和老師歡迎的教育類書籍,比如《正面管教》、《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聽孩子說勝過對孩子說》、《好性格讓孩子受益終生》。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該書作者是美國正面管教協會注冊和講師之一,曾擔任正面管教的顧問,現在是多所學校的顧問,長期擔任班級、學校、家長委員會、家長學校等三位一體的“家長委員會”。
一書一經出版發行,
不僅如此,還能為新書更為重要地獲得權威專家權威機構的解讀。
張曉慧老師將結合實際案例,整合全球頂尖的家庭教育理念和兒童教育理論,在家庭教育領域進行綜合研究,理論基礎和實踐相結合,將“家長課堂”做到有的放矢,促進孩子全面發展。
正如張曉慧老師在《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書中寫到的:教育孩子,就是要慢慢來,一步一步一步來。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行萬里路就是讀萬卷書。這個過程就是讀萬卷書的過程,需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通過讀萬卷書的過程,學習行萬里路的知識,用知識豐富了我們的眼界和智慧,所以我們要有積極向上的精神,要懂得感恩,要有一顆赤誠可貴的心。
2.用心傾聽,要學會認真思考
有的家長很可能只是為了鼓勵孩子,可是孩子就是不愿意聽他們的想法,這時候我們就要學會仔細傾聽,這樣才能從源頭上避免孩子叛逆。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要對孩子敞開自己的耳朵,用心傾聽孩子的心聲,用愛去傾聽孩子,用心去包容孩子,用心去接納孩子,我們才能給予孩子的成長最大的幫助。
不要只知道批評孩子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就犯了一個特別毛病,那就是孩子有時候不聽話,或者是做了一件特別匪夷所思的事情,或者是成績不太好,但是卻總是在某個地方,總是能夠表現出特別的優異的狀態。
比如在上學的時候,每天作業都沒有一個認真完成,或者是考試成績不太好,他們都會覺得自己成績不好,所以這個時候家長就會經常的去批評或者是指責孩子。
但是家長的初心是好的,但是卻好心辦法,導致孩子和自己的距離越來越遠,導致孩子出現叛逆的情況。
所以家長要知道,我們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讓孩子更加能夠聽得進父母的話,教育引導孩子健康成長,而不是在孩子犯一次錯誤的時候對他們進行批評指責。
同時我們也需要注意自己的語氣和說話的方式,不要總是一味的用命令的口氣去和孩子說話,我們要學會尊重孩子。
而不是說你看,你的一天除了玩就是學習,你看你都不用心,你還能干點啥?
要知道這樣的話語會影響孩子的心情,讓他覺得不舒服,久而久之,孩子和我們的溝通越來越少,而且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關系越來越遠。
想要幫助孩子好好學習,首先我們要先要心平氣和,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掌握好自己的方式方法,千萬不要采取命令的語氣和他們講話,這樣孩子的情緒只會越來越暴躁,越來越不愿意和我們交流。
二、想要讓孩子做到聽話,家長要掌握4個技巧
1、用孩子感興趣的東西吸引他們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困擾,孩子不管怎么說都不聽,而且還總是喜歡和自己對著干,父母如果不給他們玩手機,他們就會一直鬧。這其實就是孩子缺乏自制力的表現,而且還特別容易發脾氣。
父母可以用孩子感興趣的東西來吸引他們,和他們一起玩,告訴他們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這樣可以讓孩子漸漸放下手機,也避免了和父母的沖突。
2、轉移注意力
當孩子要求父母陪他們玩的時候,父母可以用其他的事物來吸引他們。比如給孩子講故事,陪他們畫畫,帶他們去動物園,帶他們去參觀動物園或者博物館等等。這些都是父母可以轉移孩子注意力的方式。在這個過程中,父母還可以通過繪畫、閱讀、講故事等方式,將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別的地方,從而暫時忘記手機。
3、父母要以身作則
有的父母一邊禁止孩子玩手機,一邊自己沉浸在手機里,這樣的教育是失敗的。父母的行為無疑是直接導致孩子對手機的依賴和沉迷。所以,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自己不要沉迷手機,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多陪伴孩子玩耍。
4、和孩子約法三章
如果孩子已經沉迷于手機,作為家長,最好是和孩子約法三章。因為孩子的自制力差,好奇心強,沒有對時間的概念,對事物的認知也比較片面,因此,需要家長做好約束和引導,合理引導,讓孩子合理使用手機,而不是完全禁止。
通過以上方法,相信家長們一定能夠摸索出一條令孩子感到舒適的溝通之路,讓孩子順利度過“手機成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