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送去嵩山少林寺
網友紛紛留言點贊:要是沒有我的話,我都不再見。
我的這位朋友也是也是遭遇過類似的無奈,孩子并不是不聽話,而是孩子太小,不能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在父母看來,這種現象是無藥可救的。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可是孩子與父母的觀念不同,孩子更多時候想的是如何逃離父母的“掌控”。
中國有句俗語叫“寧愿欠你一個快樂的童年,也不愿意你卑微的成年
”。
孩子在父母的掌控下,他們缺少了更多的安全感,這讓他們很壓抑,以至于長大后性格敏感多疑,不知道如何與人相處。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他們更需要的是充滿愛的陪伴,而不是一個整天只會“命令”的“管教者”。
有遠見的父母
都會嚴格要求孩子
去年這個時候,小編在網上看到了一段視頻。
視頻中的小男孩,身著黑色短袖,瑟瑟縮著小男孩,小小的身體在一個雪糕堆里,衣服很薄。
視頻的主人公,就是他的媽媽。
小男孩坐在旁邊的凳子上,小心翼翼地玩著小汽車,嘴里念叨著“這個汽車壞了”。
可媽媽并沒有理會他,只是平靜地朝他招呼。
小男孩在被媽媽用長長的指甲剪掉的手指上,用指甲銼修理了一下。
但胳膊脫下來的手,卻被燙得發紅。
小男孩的媽媽卻沒有生氣,反而把男孩的手夾向了一旁,還對著自己的嘴巴大罵“這個不能吃!”
看到小男孩這般模樣,媽媽心中一驚,趕緊帶著小男孩離開了現場。
因為不知道自己的這個行為會給孩子帶來多大的傷害,所以也沒有替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
其實孩子和父母之間有天然的矛盾,他們之間是很想要被理解的,尤其是父母的態度。
所以很多父母在看到孩子行為不對的時候,總會給他們貼上“叛逆”的標簽,但是卻又沒有正確的辦法去扭轉孩子的行為,認為只有吼叫才能夠解決問題。
但是這種現象不僅會讓孩子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還會影響親子關系,甚至影響孩子的性格。
曾經有一段時間,溫州的一個小男孩一直不寫作業,媽媽很生氣,走到他面前,就打了幾耳光,孩子隨后哇哇大哭。
這位媽媽就坐在孩子身邊,表明自己的立場,但是孩子呢?還是一直沒有寫完作業,這位媽媽就威脅孩子說:“如果不寫完作業,明天就不能看電視”。
如果孩子還是不寫,媽媽就直接把孩子從床上起來,拿著拖鞋就走。
聽到這里孩子愣了,一邊哭一邊哭,“這是我第一次在寫作業,媽媽,你在離開我的地方,我太累了。”
其實這位媽媽只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了不滿,孩子就會收斂一些。
但是這位媽媽卻在事后卻說:“老師,我又沒寫完作業,我就想看電視,看電視的時間也就15分鐘,我就想休息一會,可是看15分鐘也不行啊,還是要寫。”
孩子就會更加委屈,一邊哭一邊聽著媽媽的話,一邊也許是作業本應該放在哪里,也許是媽媽沒給他買玩具,他就會哭鬧不止,孩子的脾氣也是越發的暴躁。
孩子哭的時候,你會說:“哭什么哭,再哭就把你扔垃圾桶了。”
但是孩子真的在這個過程中會一直哭,會影響到自己的食欲,影響到身體的健康。
因為在一個本該享受快樂的年紀,卻把時間給了手機,導致孩子一整天都在玩手機,那么就算是正餐時間,孩子也沒心思吃飯,對于吃飯這件事會變得非常排斥。
《父母的格局》書中提到,孩子的行為背后都藏著父母的影子,父母們想要讓孩子變成什么樣子,自己就要做到那個樣子,孩子也是父母的鏡子,
只有父母們做好了自己,才能成為孩子的榜樣。
父母的格局影響孩子的未來
《父母的格局》中說:
格局大的父母要做到以下2件事:
1、言行舉止
當你面對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不要阻止孩子的表達,孩子是一個有思想的人,他可以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不是隨意發泄。
2、耐心傾聽
父母不要急于求成,要耐心聽孩子說完,不管孩子表達的是什么內容,都要耐心傾聽,盡量不要打斷孩子的表達。
3、理解孩子的行為
父母不能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批評孩子,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不要總是居高臨下地對孩子指出錯誤。
4、不吝嗇贊美孩子
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愛的表達卻很含蓄,每個父母都能理解孩子。
所以,不要總是對孩子說“你真棒”,而是要讓孩子知道你愛他,做他的后盾。
5、不要試圖跟孩子交流
這個階段的孩子喜歡跟你分享他的心事,但是很多家長會覺得孩子把自己當做透明人,他們不愿意把自己當做透明人,甚至不愿意跟你說真心話,這就很可能導致尬聊的現象發生,其實這并不是什么新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