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的第一個叛逆期,稱為“寶寶叛逆期”。
2-3歲時,成為寶寶“行走敏感期”,喜歡自己一個人獨立玩耍,不喜歡跟別的小朋友玩耍,總喜歡自己去玩,不喜歡別人幫助。這個階段最為典型,是孩子叛逆期的前期。
1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說到這里,想到了最近跟同事王姐的一段經歷。
王姐家的孩子今年上幼兒園中班,小家伙在幼兒園期間每天跟自己玩,回家后就嚷嚷著要奶奶抱。小家伙剛開始都是很乖的,可是漸漸地,小家伙開始為了表達自己的需求,用小手摳自己的鼻子,還有很大聲的喊:“****,不讓我抱,我就摔死你!”
看到小家伙這么激烈,王姐嚇得不輕,以為孩子因為到了叛逆期,變得愛“哭”,于是王姐問,你怎么辦?
孩子哭鬧的原因是想要得到自己心愛的玩具,但是又擔心媽媽會讓他傷心。
一想到這個點下班回家的爸爸,王姐便立馬拽著兒子到樓下找鄰居小伙伴的玩具店,說:“我們可以給小妹妹玩一會兒嗎?”
小朋友同意了,然后兩人就開始玩起了玩具。
我心里想著:“我們家孩子不比別人家的孩子差,媽媽也可以教育他。”
結果就在我和李姐如臨大敵的那一刻,李姐的“命令”來了。
二話不說,我們帶著玩具小朋友去隔壁小明家里玩。
當時小明媽媽就開始抱怨:“小朋友不跟我玩怎么辦?”
我們既沒有耐心去引導,也沒有循循循善誘,而是直接命令小明趕快回家去見小伙伴。
這時候的小明,常常只想躲在房間里,去做自己的事情。
我們想要了解他在學校發生了什么,想要和他溝通交流,可是又不知道該如何解決問題,你是否能給他恰到好處的幫助呢?
那么,如果孩子發生了哪些行為,才是你需要知道的。
1
你跟小明同學吵架了。
事情已經發生了,而且小明的行為又引起了媽媽的注意,媽媽請問小明為什么這樣做呢?
小明的回答是,因為小明他今天把衣服弄臟了讓他很不舒服,如果是我,我肯定會讓他自己把衣服換下來的。
可是小明媽媽卻問孩子,你知道什么是生氣嗎?你覺得這件衣服臟了,很不舒服,你需要媽媽幫你換一下嗎?
孩子不說話,還在慢慢地試探媽媽的態度,如果媽媽以一種開心的語氣對孩子說:“孩子,你是不是想要穿這件衣服呢?那我給你買這件衣服吧。”
小明媽媽不耐煩地說:“這件衣服和這個壞了,沒有什么好看的。”
孩子哭著喊著要媽媽給他買,媽媽好說歹說都不答應,最后媽媽妥協了,孩子的情緒一下子就爆發了,哭著就拿起腳就往地上一砸。
媽媽本來想著自己絕對不會讓孩子再犯這樣的錯誤,結果孩子非但沒有如愿以償的拿起腳,反而更加變本加厲了。
就在前兩天,媽媽又帶著孩子去商場里玩了,結果孩子因為好奇,拿起腳就往地上一砸,正好砸到了門外。
媽媽一看到孩子的態度就崩潰了,她氣得將孩子扔出門外,而孩子的手上的水已經完全沒了。
媽媽看到孩子的舉動以后,面對孩子的歇斯底里大哭,自己也只能無能為力,不停地在一旁流淚。
原本孩子是想要引起父母的注意,但是在游戲中能讓孩子獲得一種掌控感和自我價值感。如果父母再無法做到這一點,那么他就無法擺脫困境。
在游戲中,他可以一次又一次地獲得掌控感,有掌控感和自我價值感,但現實生活中,他們無法掌控自己的情緒,也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和情緒,他們會無意識地重復著曾經經歷過的那些行為,以及自己渴望得到的愛和成就感。
所以,“手機控”孩子的背后,一定站著一對不負責任的父母。
孩子手機癮的背后,一定有一對不負責任的父母。
我們為人父母,起碼在我們還不缺乏自制力的時候,引導孩子對世界有正確的認知。
孩子沉迷手機的背后,經常有一個對手機癡迷的父母。
孩子沉迷手機,大多數家長自身存在問題,比如經常在孩子面前玩游戲、看直播、追劇、刷視頻等。
孩子沉迷手機是因為家長經常玩手機,造成的。
《少年說》中,五年級男孩走上天臺,用腳踹住父母的雙親。
他說:“小時候,我總是覺得手機才是爸爸媽媽的孩子。
我每次抬頭看他們時,他們總是目不轉睛地盯著手機看。他們想我安靜下來,不搗亂,就會把手機扔給我,讓我一個人玩。
我當時玩著手機,身邊站著幾十個孩子,想讓他們安靜下來,不給他們玩手機,我就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