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幾歲叛逆期,幾歲叛逆期
有的孩子處于青春叛逆期時,父母覺得是正常的,以為他們會一直在長大。
實際上孩子越大,對父母的需求就越大,父母應該清楚孩子在每個成長階段都有不同的心理變化,在這一時期,孩子與父母之間應該產生“代溝”,在這種“代溝”的形成過程中,父母應該扮演一個引導者的角色,而不是被“控制”的對象。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的叛逆期時,都會有這幾種心理:
1、認為這是孩子“作”
父母在面對叛逆期的孩子時,往往會產生這樣的想法:
“我是父母,我說不聽,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可是沒用,孩子根本就不聽,我就只能想到一個辦法,讓他聽話”
孩子并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和個性,而父母之所以經常出現“打孩子”的行為,是因為他們認為這種方式能讓孩子長記性,因此,很多父母就會采用這種方式來對待叛逆期的孩子。
2、認為孩子太“不懂事”
父母們總是認為孩子還小,什么都不懂,就連吃喝拉撒都需要父母操心,這是很少會出現的情況,在一些父母看來,孩子連自己的鞋子都不會穿,還要自己給自己洗衣服,這是很不孝順的行為,于是,就會出現“父母覺得孩子不聽話不懂事”的情況。
3、認為孩子是“打”出來的
認為孩子不懂事,不聽話,就打孩子,其實是對孩子不尊重,打孩子就是一種暴力,是父母自己無能的表現。打孩子時很容易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而且打孩子時,很容易把自己的負面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打完孩子后,心情會更加糟糕,為什么呢?
因為打孩子的時候,父母的內心有一種挫敗感,害怕孩子打自己,這樣會給孩子造成傷害。
父母在打孩子的時候,往往會有這4種反應,才是孩子被打怕了
1、認為是孩子性格太皮了
現在孩子的自尊心非常的強,不舍得打孩子,但是父母如果認為孩子不打就代表性格不優秀,那么孩子的性格就會很脆弱,家長會認為孩子就是喜歡打自己,而且很喜歡用打的方式來發泄自己內心的負面情緒。
2、認為自己孩子是很笨的
有的家長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而且還喜歡將自己的孩子當做自家孩子的一面鏡子,喜歡將自己孩子的短板與別的孩子的長處相比,通過批評和貶低來打擊孩子。這種方式是讓孩子非常反感的,尤其是一些不那么擅長的學科,他們可能會認為自己就是笨的,沒有任何優勢,甚至還有可能會產生自卑心理。
3、沒有給孩子一個好的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因此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給孩子做好榜樣,并且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讓他們在你身上看到更多的優點。
有句話說:“對孩子而言,父母是最好的榜樣。”
3、嚴管與嚴管結合,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一個孩子,如果在成長過程中沒有養成好的習慣,長大后在工作中也會缺乏自律,難以抵擋外界的誘惑,而這些習慣都是從小養成的。如果孩子本身在學習上就有自律性,那么在學習上就會更加的認真,主動,自律,主動去完成學習任務,主動去克服惰性。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和指導,但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只是單純的說教,對孩子進行強制性的控制,那么孩子會覺得父母對自己有著不可磨滅的依賴,內心會因此對父母產生一種疏遠的心理,從而做出叛逆的行為。
所以父母應該注意培養孩子的自律性,讓孩子學會自己管理自己,那么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才能更加的有效率,讓孩子知道父母是幫助他們的,而不是讓他們背負父母的希望。
3. 經常溝通,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陪伴孩子的過程中,除了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經常的溝通,所以作為父母要經常的和孩子溝通交流,要明白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并不是家長的附屬品,也不應該有任何的偏見。這樣可以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對自己的想法有一個正確的認知,不至于會出現不良的情緒。
4. 讓孩子學會調節情緒
當孩子的負面情緒得到緩解之后,就會產生一定的興趣,并且在遇到的事情也不會特別暴躁,這對于孩子來說是非常有益的,而且也能讓他們有更好的辦法去處理自己的情緒。
父母也要以身作則,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總是亂發脾氣,因為當我們的情緒起伏不定的時候,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所以在孩子亂發脾氣的時候,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然會給孩子造成很不好的影響。
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父母應該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呢?
1. 多去了解孩子的感受
在《正面管教》一書中提到這樣一個觀點:
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能培養出一個“只有靠吼叫才有改變”的孩子。